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人與人之間的遠或近,可會發展成關係的親與疏。
二十世紀初,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我們交友的對象,往往是住在附近或因為上同一所學校、在同一個地點工作,或去同一間餐廳而經常碰到的人。他們將這個現象叫做 「因近而親理論」(proximity theory)。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博士曾以一班住在麻省理工學院宿舍的學生為實驗對象,了解人與人的生活距離和交友關係。研究發現,在宿舍內住得愈近的學生愈能成為好友,相反就比較難。一方面,人想喜歡交往和親近比較跟自己相似,比較投契的人;另一方面,住得愈近,交往的機會和次數相對會比較頻繁,也方便彼此交心,容易產生好感。
這方面令我想起近年很多離開我們,移民外地的好友。離別當然不好,我們也很想珍惜昔日的友誼。但原來距離會可能影響大家的關係。時差、地域、文化、生活環境和面對處境種種不同,令大家不能即時交流,而且可能感到對方未必完全明白自己的處境。最後,昔日的友誼只好放在「時間囊」保存,將會有日相見,再開箱回顧。
以上說法可能會令人感到有點可惜和欷歔。我相信不是每個人都想輕易放棄昔日友誼,而是生活迫人,令大家忙於應對生活大小的困難和問題,漸漸忽略了維繫,普普通通在即時通訊軟件傾兩句,已不錯。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覺得要突破距離的限制,事在人為。
重要的事講三次。我覺得是:意願、意願、意願。雙方要維繫的話,就需要意願,有意願去維持定期交往溝通,有意願去分享外在環境和內心處境,有意願認定對方是一世朋友。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