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着重為學生提供一個和諧、融洽而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愉快學習及健康成長。這些應該是所有家長的期望,也應該是香港社會的共識。然而,早前有女學生被多名女子掌摑的集體欺凌事件引起大家的關注。事實上,近年校園內外的欺凌事件也漸見普遍。
欺凌行為是學校內不可容忍、不能忽視的問題。綜合世界各地的經驗和多項研究顯示,受欺凌的學生不僅有可能因為欺凌而導致身體受傷,更有可能出現缺課、成績下滑、自卑、焦慮、拒絕社交,甚至出現自殺的行為!也有些受害者因長期受欺壓而產生報復和暴力傾向,日後更會演變成欺凌者。另一方面,欺凌者亦因欠缺對他人的關懷及未能體恤別人需要而難以發展理想的人際關係,而旁觀者則會因目睹欺凌事件而擔憂自身成為下一個犧牲者,以致心理受損,甚至加入成為欺凌者的行列以圖自保。很多人目擊欺凌時不敢主動求援,這些「旁觀者」事後常有愧疚感覺。
鑑於以上提及的嚴重後果,學校須對校園欺凌問題採取「零容忍」的政策。早在2004年前教育統籌局派發了《和諧校園齊創建》光碟,為各中、小學提供預防及處理校園欺凌問題的方法和教材。教育局的訓育及輔導組現推出《和諧校園齊創建之「校不容凌」》網上資源套,就學校如何訂定反欺凌政策及以全校參與模式推行有關策略提供建議,深化學校的反欺凌工作。然而,近期的事件卻反映有關當局可能需要進一步優化以往的預防措施。
要更有效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必須從源頭出發,防止欺凌事件的出現,讓每位學生都明白欺凌行為對受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觀者」的傷害,認識到需要保護自己和周邊人,更需要學習在有效溝通技巧,懂得正確表達意思和情緒的方法。把調解理念和調解技巧融入校園學習,將有助加強學生相互尊重、公平和正向心理的思想方式和行為。
希望香港的家長、老師、學校和教育統籌局都再走多幾步,一起努力為我們的莘莘學子創建和諧校園和更優越的成長環境。
撰文:羅偉雄博士(Dr. Francis Law)
資深國際商業顧問及糾紛解決專家,擁有近三十年公共行政、人事、衝突及國際貿易管理的經驗,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聯合主席、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副主席、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客席高級講師、前海法院專家陪審員、首席調解培訓師、首席評審、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及仲裁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