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也不忘關懷
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然而,人與人,人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彷彿老生常談,很老套,但是人不為他人,也不會活得好。
近年,商界推廣社會關懷,鼓勵公司職員積極參與社會關懷行動,例如義工服務。公司固然想藉此提高公司形象,增強職員士氣,也讓大家更團結,不過也不排除這是一種社會責任。那麼,在僅有的時間和薪水中,你會不會抽取一部分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看社會關懷是一種社會「責任」。我有的,我比你有優勢,比你優越的,就分一點給你。想深一層,這是良心發現?自我犧牲?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滿足?還是為大眾的好?其實,這不應是責任,而是分享。
分享的基本層次是良善,良善背後反映不同面貌。第一,是犧牲。一個人甘願犧牲,一定有一份內在的滿足。滿足不代表豐足,而是沒有害怕「缺乏」的感受,以至可以為他人犧牲一點時間、精神、金錢等。例如,朋友常對你說,有困難就找他好;但當朋友有難,他總是推搪,這就是說明他擔心自己不夠時間用。人本來就不易滿足,知足是一種境界,是分享的先決條件。
第二,與第一點剛好相反,就是看出自己的缺乏。說也奇怪,幫助人怎會反覺自己有缺乏?「分享」可以是一種很「自以為是」的行動,從個人角度猜測別人的需要,以高姿態施捨,證明自己的充足;要真正看出別人的需要才去分享,體察自己也有缺乏,承認自己也需要他人的「分享」,放下身段,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忙。這是一種以平等姿態實踐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的社會環境。社會關懷不是單一的行動,而是實踐一種價值觀,改善今日香港的氣氛。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近年,商界推廣社會關懷,鼓勵公司職員積極參與社會關懷行動,例如義工服務。公司固然想藉此提高公司形象,增強職員士氣,也讓大家更團結,不過也不排除這是一種社會責任。那麼,在僅有的時間和薪水中,你會不會抽取一部分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看社會關懷是一種社會「責任」。我有的,我比你有優勢,比你優越的,就分一點給你。想深一層,這是良心發現?自我犧牲?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滿足?還是為大眾的好?其實,這不應是責任,而是分享。
分享的基本層次是良善,良善背後反映不同面貌。第一,是犧牲。一個人甘願犧牲,一定有一份內在的滿足。滿足不代表豐足,而是沒有害怕「缺乏」的感受,以至可以為他人犧牲一點時間、精神、金錢等。例如,朋友常對你說,有困難就找他好;但當朋友有難,他總是推搪,這就是說明他擔心自己不夠時間用。人本來就不易滿足,知足是一種境界,是分享的先決條件。
第二,與第一點剛好相反,就是看出自己的缺乏。說也奇怪,幫助人怎會反覺自己有缺乏?「分享」可以是一種很「自以為是」的行動,從個人角度猜測別人的需要,以高姿態施捨,證明自己的充足;要真正看出別人的需要才去分享,體察自己也有缺乏,承認自己也需要他人的「分享」,放下身段,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忙。這是一種以平等姿態實踐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t)的社會環境。社會關懷不是單一的行動,而是實踐一種價值觀,改善今日香港的氣氛。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助理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05 Ap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