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杰和偉是十多年的好朋友,但杰覺得雙方卻因公事而關係變差。今次,我嘗試從偉的感受梳理他腦海裏錯綜複雜的感受和想法。「你感到無奈和憤怒,是因為杰對人對事太過堅持,欠缺因應環境而作出彈性安排嗎?」
偉不斷點頭歎息:「就是這樣!在這幾年,我公司生意下跌了一半以上,我不斷地尋找生意、聯絡行家和朋友幫忙,希望安排所有員工都有工作,即使收入減少,也能維持生計,共度時艱。但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對部分同事不公平。我已經盡力減少整體傷害,但無法滿足某些同事的『無理』要求!更何況在這些困難時期,他還要求我堅守原則。」
「杰甚麼事情都總要與人爭辯,不理會後果!」他情緒激動地繼續抱怨:「不論對人對事,只要不跟隨他的原則和要求,不論在甚麼場合,大環境如可轉變,整體利弊如何,他就是不肯讓步!」我以相同問題協助偉以另一個角度思考他跟杰之間的衝突。「當初有甚麼原因令你邀請杰加入公司?」
「當然是因為他的能力和對工作的熱情。我一直很欣賞杰。他是一個有原則、不怕困難、勇於提出意見、對公司和職責負責任的好員工,也與同事友愛相處。」偉迅速地回應。
我再進一步提醒偉他聘請杰的初衷,「若你可以從重新選擇,你還會邀請杰一起工作嗎?」偉收斂了他憤怒的聲音,除去了情緒的干擾,繼續說道:「當然會。不論是作為員工或朋友,杰其實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我明白他怪我不與他商量就安排他轉職,但當時如果我不立即答應客戶要求,我連這單挽救公司存亡的生意也會失去。唉,其實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幾年來,由於公司的壓力,我已經患上了銀屑病數年。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而讓我脾氣暴躁。」
偉和杰的故事,提醒我們被情緒困擾籠罩時,很容易就會如被濾鏡影響下令身邊人事物蓋上了多一層顏色,阻礙我們理解事件的本質。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