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輔導室中,我曾常聽到丈夫妻子會指責對方經常亂購物、亂花錢。當一方被另一方指責時,他都會振振有詞地講出無數的購買原因。當然,另一方通常都不會相信,覺得對方只在找藉口。
我先不懷疑他們說話的動機是否強詞奪理,事實上心理學家指出有一種叫「內省錯覺」的偏差(Introspection illusion)。很多人以為自己對一些決定或選擇已經深思熟慮,可是這原來是其意識「自製」出一堆原因去替自己解釋。
維珍尼亞大學的學者Tim Wilson進行過一個「海報測試」(Poster test)。他叫了第一組學生自由地選擇一張海報當禮物拿走。然後,他又叫了第二組學生拿走一張最喜歡的海報,條件是他們選擇之前必須解釋為何選擇那張海報。
Tim Wilson在六個月後對這兩批學生進行訪問。結果發現,第一組二話不說直接拿走海報的學生,表示仍很喜歡他們選擇的海報;而第二組需要提出解釋的學生,當中很多人最後都表示並不真正喜歡他們的選擇。
這個實驗說明了人對某些事的選擇,其實根本是靠直覺和情感,而不一定理性。即使有些人跟你說是理性決定,可能都是「找原因」去支持決定。心理學家發現,當人要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愛惡和決定時,自覺必須把感性和最原始的欲念,轉化成有理性、有邏輯、有說服力的語言表達出來。「內省錯覺」不是一種刻意的找藉口,而是潛意識中我們要為自己找原因去保護我們的感性決定。
今天,我們要做很多重要決定,如轉工作、移民、買樓、尋覓伴侶等。當人開始審視自己對一件事物的喜惡判斷時,原來會擔心別人怎麽看你,怎樣評價你。你便會想給別人一個大方得體的原因,反而漠視了內心的「原始感受」(可能是害怕、孤單、沒自信等)。如果說人是理性,可能反之是感性動物。與其找原因,不妨從決定中,嘗試問問自己內心的直覺、感受和愛惡,再問自己為何有這「感覺」。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