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以來,接觸了很多生活和情緒受到負面影響的求助者。有些抱怨確診後的身體持續不適;有些慨歎漫長疫情陰霾下產生的無力感;也有些因為負面社會氣氛、政府政策混亂而感到無奈。這些經驗時刻提醒我,人生總會遇上「意外」,雖然不能控制事件的發生,但可以決定如何回應。
見到「兩條紅綫」那一刻,我感到非常錯愕。在幽自己一默:「我都有今日啦!」之後,腦海開始交織着錯綜複雜的思緒。焦慮地通知朋友、同事、公司的先後順序;又怪責自己會否已傳染了別人;同時煩惱着之後一星期的生活和工作安排;更害怕染疫後所帶來的痛楚與難受。一向自問處變不驚的我,有那一瞬間,終於也感到徬徨!
後來收到直屬上司回應「多謝你通知我。唔駛擔心。自己先好好休息。」好像被注射了一服安慰劑,觸動全身細胞,整個人都變得輕鬆了!
身為主管,總會有很多機會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你又會有甚麼即時反應?原來在那一瞬間,我們的大腦會啟動自動導航模式,主導行為去蒐集滿足內心需要的資訊。
工作安排模式:「是否已經通知人事部?」、「這星期你有甚麼重要工作?」、「隔離時會否帶電腦?」、「雖然盡量不會聯絡你,但請留意手提電話訊息。」。
個人求知欲模式:「有否上報政府?」、「需要送往方艙嗎?」、「現在政府要求隔離多少天?」、「需要戴手帶嗎?」
坊間的正面回應模式:「我之前都是幾日就ok,冇事嘅,一定會好快康復。」
醫學專業模式:「食左藥未?我朋友是醫護,蓮X好有效,食三日就冇事!」、「我個中醫老友叫千萬唔好食X花,非常傷身!」
思想的自動導航模式是我們從日常學習、觀察、價值觀、生活,職場經歷而慢慢建立起來。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高的人,即使不自覺地建立了低功能模式,也會綜合新經歷的回饋而自我覺醒,重新建立另一套更有效的方法。所謂的人生閱歷,就是慢慢地從經歷困難、挫折與失敗中檢討和學習,然後再做出建設性的正向改變。同時,我們也要學懂冷靜地接受現實的限制。即使是再差的境遇,嘗試先接受一開始出現的負面情緒。待冷靜下來,再盡力利用身邊一切資源來應付吧!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