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lumn > 施與受 同有福
施與受 同有福

「於香港推動讚賞文化,有如逆水行舟。你的動力來源是甚麼?」這是記者常問到的。筆者的回應是:「動力來源是每一篇市民分享的讚賞故事,以及每一張被讚與送讚人的笑臉!」讚賞,是互動、雙向的行為:讚賞人與得讚人、付出與接收。誰更有福?來,看看以下讚賞人譚女士的分享:

 

 

「昨天收到Praisage一個送讚行動之後發出的電郵,很是感動。那次是我代爸媽在Praisage寫了一篇有關一位旅行社職員的讚賞,我沒想到我會知道送讚的情況或結果。還記得某天Praisage團隊來電告訴我,同一家旅行社有多位Jeff,他們需要更多的形容,以便找到那位接待我爸媽的。因我沒見過Jeff,我能提供的形容資料很少,相信Praisage一定是花了一輪工夫才找到他。收到Praisage在送讚行動後所發的電郵,內容提到送讚的情況及Jeff的反應,我看了,很是感動。我立刻給爸爸媽媽看,他們一看就認出Jeff,又再說他上次如何的詳細講解及介紹行程。我真的很欣賞Praisage團隊的用心,為保持驚喜,耐心地排隊,排到Jeff當值的 Counter。我看見他們真的不止為了完成一份工作,而真是用心地安排,叫每一個送讚行動都能打動人心。Praisage團隊,你們真棒!你們真的為這個社會注入更多真善美。加油!這個社會需要你們。」

 

 

得讚人Jeff當天固然驚喜萬分,也記起譚女士的爸媽來查詢的細節。沒想過的,是自以為份內事的日常工作,竟會被對方記掛在心裏。同樣,譚女士跟她爸爸媽媽的喜悅,也是彌足珍貴。讓別人感到被重視、認同的,亦能享受同樣的感動。

 

 

讓光明變得更光明

你知道嗎?當我們欣賞別人一些正面的特質,其實代表自己也擁有同樣的特質;對方(被欣賞者)只是化作一面鏡子,讓我們(予以欣賞者)看到自己也潛藏着同樣的光亮點。這亦是「正面關係」的存在價值:不是你在給我甚麼沒有的,而是我有的不知道怎去被喚醒!可是,通過我們的相遇,它開始醒來了!讓我開始明白,我原來本來有甚麼。

 

 

「我讚!」大使蘇玉華曾經說過:「除了得到稱讚會開心外,如果你有能力去讚賞別人,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因為你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好;這是一種能力,代表你的心是打開的,你對眼能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施與受,真的是同有福。

 

撰文:陳偉業(Danny)

Chief Praise Maker,12年創辦全球首個讚賞平台 praisage.com ,立志透過推動讚賞文化,為世界傳播愛與光,無成有終。

Posted on 16 Jul 2019.
得讚人Jeff(左二)驚喜萬分,沒想過自以為份內事的日常工作,竟會被對方記掛在心裏。
得讚人Jeff(左二)驚喜萬分,沒想過自以為份內事的日常工作,竟會被對方記掛在心裏。
一掃即看旅遊業讚賞故事
一掃即看旅遊業讚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