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reer News > 求職陷阱誘借貸變孭債
求職陷阱誘借貸變孭債
(星島日報報道)踏入求職旺季,小心搵工變借錢孭債兼招牢獄之災﹗有年輕人見網上招聘兼職或水吧侍應廣告往面試,遭騙徒以高達五成貸款回報及代為還款利誘,即場帶往財務公司以假地址借貸,結果債上身,又涉欺詐罪等。另有求職者見工時遭騙取身分證,或被騙簽兩年出機合約買iPhone,騙徒手機到手即逃。


今年首季,警方錄得求職騙案舉報十一宗,涉損失總額近十五萬元;去年全年四十三宗,涉款二百零五萬七千多元,較前年損失飆升一點四倍,受害人以十八至卅歲為主。


警方揭發騙徒近期在互聯網或報紙登招聘廣告請兼職或水吧侍應等,待年輕人往見工,開宗明義要求利用假地址往財務公司借錢,事成獲分厚佣。當中兩宗「求職變借錢債」案涉款共達九十一萬元,涉多名年輕人受騙。


商業罪案調查科督察郭美森分析,新手法由應徵神秘顧客騙案演變而來,「最大分別是應徵神秘顧客,會如實告知請我去測試財務公司的服務好不好,收的錢可能只是幾百元。……演變成叫我和對方合謀呃財務公司,我就可以分到三成半至五成貸款的佣金。」由於求職者知道需以假地址向財務公司借錢仍合作,就變成案件的被告人。


騙徒取得貸款後去如黃鶴,受害人孭債上身無力償還,又擔心犯法,和家人商量後多主動報警。郭美森舉例,「借了十萬元,分了三萬元,還要債多七萬元」,又指以假地址借貸干犯行使假文書罪行,警方正調查涉案假地址是否由騙徒提供。


商罪科科技罪案組總督察陳志勇直言,「(受害人)本身欺詐財務公司的貸款,已經屬欺詐罪」,一經定罪,最高判監十四年。


此外,有騙徒透過網上論壇行騙,相約求職者在食肆等公眾場所面試,藉詞騙取其身分證影印,一去不返。陳志勇透露,「很多時騙徒拿了身分證後,會去借貸、出手提電話,或其他不法用途」。另每逢有新款iPhone推出,騙徒在網上作招攬,「問有無人有興趣幫手出iPhone,來到會要求幫手簽(出機)合約」,事主可先取五百元「甜頭」,成事後再有回報,但騙徒手機到手即逃之夭夭。事主發覺受騙後與電訊商商討解約「有一定困難」,無奈續繳月費達兩年。


警方呼籲,求職者往面試時勿隨便簽署任何文件,例如銀行授權書、僱員合約等,免招致損失;如被安排在不安全環境會面,不宜應約,首要注意人身安全。

Posted on 28 May 2012.

Tag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