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愛上一個人(下)
上回提到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認同作用」,說明人想「認同」舊日喜歡或渴望的人物(如父母)的特質,而尋找相關的人相愛。
精神分析學派也主張另一個理論,叫「理想化的對象」(ideal mate)。這理論近似以上的「認同作用」理論。它說明人會潛意識地尋找一個人,主要根據自己一些童年經驗和渴望。例如,一個小孩子曾經遇上一個很欣賞的老師,因為老師又對他呵護有加。長大後,他便會希望找到形象像那位老師的人。因為那人能夠滿足他內心一些需要和渴求,例如被關懷,被明白等。那麼,那人正在追尋一種「形象」,而並非一個「人」。那些形象都可能是投射出來的。
這樣說來,好像很無奈。人原來只是尋找一種失去或得不到的「感覺」 …… 非也!
認清需要
一個不認識自己的人,的確可能受過去成長的問題和狀況影響,根本沒法認清自己需要甚麼,只受一份「幻想」支配着。你以為自己有選擇,原來自己沒有去選擇。
但一個人如果能認識自己的過去,了解自己的渴望源頭,便會清醒起來,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甚麼,調校自己,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人。這是從潛意識走向有意識。
(部分內容摘自《愛,要勇敢》一書)
撰文:伍詠光
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工,唔係咁打!》、《戀愛出事的理由》、《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青少年導師求生手記》、《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Posted on 29 Sep 2020.

一個小孩子曾經遇上一個很欣賞的老師,因為老師又對他呵護有加。長大後,他便會希望找到形象像那位老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