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厭倦症
人到了我這年紀,看見自助餐都怕怕!太多食物,太多選擇反而覺得厭倦。多,未必是好事。物極,可能必反。
我將社交平台比喻作自助餐。今日已有太多社交平台,多不勝數。人一日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吞食那麼多網上平台生活呢?
更差勁的,是明明自己的生活本已很單調,怎能分享會令人Like的事呢?花盡氣力,Post一個以為很有趣的Feed,竟然收到很冷淡的Like的數目,最後只會感到沮喪。
又或者,看見別人放閃,你首先懷疑是真是假,心中早知人人只會報喜不報憂,釋放「正能量」,怎會發放負面資訊?
又或者,你開始嫉妒別人的虛張聲勢。因此你會冷對待這些post,不屑給一個like,心中暗忖別人「懶得戚」。
在膚淺中擱淺
今日,我們讀社交平台訊息,好比閱讀報紙或書本。不過我們的個人思考未得到空間或訓練的機會加以發展。速食文化,令思考變得薄弱,流於膚淺。
社交,需要更大量的互動。可以想像,有甚麼地方是實體的人際交往,而網絡社交不能取代的呢?有甚麼可互補的地方呢?這是我們今日要思考的地方。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pub@breakthrough.org.hk
Posted on 22 Jun 2021.

有甚麼地方是實體的人際交往,而網絡社交不能取代的呢?有甚麼可互補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