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disorder),有些有趣的發現。
有些人認為不擅交際,或不懂溝通的人,直接說成社交焦慮。這太籠統了。又有些人不想接觸他人,或者想在人際關係上休息一下,會找藉口患上「社交焦慮症」,便大可不用發言或拒絕出席。這又太假。
表面上,患上社交焦慮症的人,往往不發一言,避免招來注意;面對別人時,也容易出現面紅耳熱和顫抖。他們漸漸逃避這些場合,但與性格孤僻不同,他們本身其實不喜歡這樣,也知道自己是過度恐懼,但苦於無法自控,結果只能以逃避來解決。
其實,社交焦慮是一種「矛盾狀態」。出現社交焦慮的人在社交上往往all-in或者all-out,即是全情投入,或者瞬間抽離。All-in者,他們往往對關係帶着不切實際的憧憬,對別人有着過高的期望,也希望藉着自己盡情的對人好,別人會立即對他好。可是,他們通常錯判現狀,或者迫得別人透不過氣,以致別人無法達成他的期望,甚至疏遠和迴避。這樣,他們會非常失望和憤怒,有時會自我懷疑,最後抽離得無影無蹤,甚至關掉所有聯絡。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疑心重重:對方對我態度,跟別人不同?對方有否待我是真朋友?對方是否利用我?對方是否討厭我?因此他們便形成一種先發制人的自衞機制,變成all-out,一旦感覺別人不喜歡自己,立即「撤離」,斷絕關係。另一極端情況,就是二話不說去遷就別人,模仿別人,卻失去自己。
以上情況從何以來?我們可食看看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社交焦慮的人通常是焦慮依附型(anxious-preoccupied attachment),他們渴望關係,但害怕受傷,患得患失,對別人很敏感。他們會千方百計去尋找關係的答案,就是「究竟你重視我嗎?」有時會是情緒勒索,有是會試人底綫,有時千依百順,有時更會自製「小劇場」,為關係創作劇本,就是常常估計或猜疑別人背後的動機,卻不去證實。以上「技倆」只會導致關係更緊張和複雜,最後自己又再次跌進深深自我懷疑,及活在無限輪迴的痛苦煎熬中。重複地問:「究竟你重視我嗎?」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