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有意創業的年輕一輩,也會選擇在網上開店,以較少資本小試牛刀。九十後女生Kay對花藝創作有濃厚興趣,去年初與友人芷茵在網上開設花店,專賣韓式花束和裝飾品。除靠網上宣傳「吸like」,二人更積極參與市集和工作坊,主動吸納客源,帶動實際生意增長,目前每月營業額已達五位數字。
「pit-a-pat解作心臟卜卜跳的節奏,就像收到花束時怦然心動的感覺。」這家名字獨特的網上花店,由Kay和芷茵共同經營,售賣鮮花、乾花和永生花產品,可按客人要求製作花束、花盒、相架、玻璃罩擺設等,主攻年輕客群。主力負責花藝製作的Kay形容,小店在花材選擇和紮花方法上偏向韓式,屬市面上少見,「我不喜歡用大紅、大紫等顏色,花色偏向柔和,一束花集中以同一色調配襯,紮法也較隨意。」
看Kay的作品以為她藝術底子深厚,原來她是「半途出家」,大學沒修讀過藝術,畢業後在一家沐浴用品連鎖店負責櫥窗設計,因而培養了對花卉的興趣,「當初真是零認知,唯有上網參考其他作品,慢慢了解到花的不同屬性,知道如何配搭才是美麗。」及至一次朋友邀她製作花束送禮,Kay才意識到其手藝可變成一盤生意,遂於去年3月與芷茵合資開店,後者主要負責接單、財務等工作。
pit-a-pat一直以網店形式經營,以省卻租金支出,故花束定價較市面稍低,「一束外間賣過千元的薰衣草,我們只賣六百元,但質素絕對不會遜色。」Kay經常在網站貼出花束樣辦,吸引潛在顧客,然而「各花入各眼」,她不諱言網上花店市場競爭激烈,要突圍而出並不容易。
「一般網上商店會瘋狂追蹤(follow)其他同類商店的粉絲,讓粉絲再反過來追蹤它們,以建立人氣,我們一開始也仿效此做法。」這樣的確令pit-a-pat初期的粉絲人數瞬間飆升,但二人很快便意識到不妥,「粉絲數目是有增長,但未必可帶動實際生意。」
辦工作坊 擴大目標客群
因此,二人開始發掘更有效的宣傳渠道,其一是參與在商場或大學內舉辦的市集。芷茵表示,逛市集的人未必一開始已有光顧花店的念頭,為了迎合這類顧客,她們特別製作了一些乾花卡和小花束,定價僅約數十元,以調低購物的門檻,「客人發現原來花束也可以細細紮,不一定要很貴,增加了購買意欲。」 另一種宣傳方法則是舉辦花藝工作坊,二人於去年10月應朋友邀請,於屯門一個地區嘉年華中舉辦小型工作坊,免費教導參加者製作試管乾花和乾花杯,反應非常熱烈,「我們預留了四百份材料,結果不消兩小時已用了一半,後來更要限量派籌。」芷茵直言,工作坊當天已有顧客即場下單,其後數天接獲的定單亦明顯增多。
營業額五位數 喜出望外
開業至今近一年,pit-a-pat的營運已漸上軌道,每月營業額達五位數字,二人均笑言成績遠超預期,「一開始無甚資金,頭三個月也接不到單,沒有想過可以做咁耐。」但隨生意量增長而來的,是物流上的煩惱。 二人目前仍主要靠親身送貨,或託朋友代為交收,可應付的定單量有限,Kay期望日後可開設實體店,以便顧客到固定地點取貨。
創業秘笈
大專生兼職 送貨保優勢
Kay和芷茵長遠期望以開設實體店解決送貨上的限制,但香港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副系主任霍信昌提醒,pit-a-pat能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優質的產品,是小店較其他花店優勝之處,故二人應盡量降低成本,以避免失卻優勢。與其開設實體店,霍信昌建議二人考慮聘請大專生充當兼職送貨員,「學生搭港鐵還有優惠,人工成本不用太高。」 目前pit-a-pat只以Instagram作網上宣傳平台,霍信昌認為做法恰當,因Instagram的使用者多為中學生和大專生,正是小店的目標客群。若然日後pit-a-pat期望擴大客源至在職青年,亦可考慮在facebook建立宣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