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國泰航空在全球削減八千五百個就業崗位,並要求留職機師、機艙服務員等簽署新合約,事件引發社會激烈討論。不少專家認為是航空業裁員潮的序幕,也是香港經濟寒冬的開始。與此同時,國泰及員工就有關修改聘用條款和簽訂新合約的安排更出現了嚴重爭議。
11月5日國泰宣布共有二千六百一十三位機師及七千三百四十六位機艙服務員已接受新合約,相當於被要求同意簽署新合約的98.5%機師及91.6%機艙服務員。若按有關數據計算,即約有七百一十四人須離職,佔獲發新約的員工約6.7%。
國泰感激已簽新約的員工,形容新僱用條款「具市場競爭力」,有助於保留優秀的機師及機艙服務員。國泰又稱,尊重部分同事選擇不再受聘於國泰,會為他們提供優於勞工法例要求的離職方案,亦不會與公司的退休金供款對沖。另外,離職者亦可獲退還2020年參與自願性特別休假計畫的薪金。
另一方面,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主席王思敏指,部分年資較深員工選擇退休,而不簽署新合約;另有大部分人以「騎牛搵馬」心態簽新約,「有份工喺手先,到有新Offer時就辭職」。她又說,與10月21日裁員的賠償方案對比,拒簽約的同事待遇較差,包括不獲額外一個月薪金。她表示,工會陸續收到沒簽新約的員工求助,包括長期服務金、退回無薪假等問題,亦有小部分人後悔簽約,認為被解僱的賠償方案更好,望撤回决定。她指工會會繼續爭取不簽新約視作裁員而非解僱,「好多人唔想留解僱紀錄」,同時促管理層檢討新合約條款。
平心而論,員工因沒有成功爭取更好的聘用條款感到受屈,為生活被逼接受不公平的待遇。這份不甘心和屈辱,破壞了公司和員工之間的信任,令員工很難全情投入工作。同時,事件破壞了公司形象,香港航空機組人員協會直指「市民認為國泰重組卑鄙 / 無良」,而員工的負面情绪也可能令國泰營運的效率和服務表現難以改善。
這種雙輸結果是怎樣形成?有沒有方法可以避免?下期筆者會繼續跟大家一起探討。
撰文:羅偉雄博士(Dr. Francis Law)
資深國際商業顧問及糾紛解決專家,擁有近三十年公共行政、人事、衝突及國際貿易管理的經驗,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聯合主席、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副主席、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客席高級講師、前海法院專家陪審員、首席調解培訓師、首席評審、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及仲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