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策劃力 拆解社會問題 管慈善基金 「非一般派錢」
「不熟悉我們基金運作的人,會覺得我們只是派錢,很易做,但我們知道,要派錢來紓緩社會問題,讓社會有所推進,其實並不容易。」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做過商界高層,也創辦過社會企業全城街馬,對於管理慈善信託基金,理應是手到拿來,不過上任兩年後,他坦言從找出社會問題、到研究如何紓緩,以及評估成效等,每個步驟都不簡單,難度甚至不比管理商界不同的基金低。
張亮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2008年加入貝恩資本,並成為合夥人,其後又創辦社會企業全城街馬,乍聽起來,無論要他管理基金,還是要做慈善活動,他都能輕易完成。張亮說甚至有商界朋友,直指管理基金只是派錢,毫不困難,不過他立即反駁:「我反問他們,你們覺得要讓消費者買東西難,還是讓有自閉症的小朋友融入社區難?我們的工作,怎可能比賺錢來得簡單?」
未來重點紓緩人口老化
管理慈善信託基金的難度,在於如何將資源有效率地對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張亮說這促使他要更嚴謹地完成計畫的每一個步驟,情況有如在商界管理信託基金和私募基金,「不過我們追求的不是財務回報,而是社會回報。」
張亮續說,從前他在商界投資時,會先做策略研究以了解市場需要,然後鎖定投資項目,再找出願意合作的公司,共同完成計畫,而相關的經驗,也讓他更有效率地管理慈善信託基金。他說:「在慈善界也一樣,我們會先定出希望做好的主題,然後找尋服務良好的社會福利機構合作,最後檢討成效。」
馬會在2014至15年度的慈善捐款為三十八點七億元,資助的慈善及社區項目有一百八十九個,未來更希望重點紓緩本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協助青年在社會上有良好發展,以及推廣體育活動,為市民帶來正面生活態度。張亮認為,工作愈來愈不簡單,基金也需要員工充滿工作熱誠,願意付出精神和時間,深入研究社會問題,才能將資源調配得宜。
員工也要「邊做邊學」
有見及此,張亮在挑選員工時,會直接測試面試者策劃項目的能力,「例如我們希望讓更多小學生學懂游水,應該怎樣做?要不要看看香港有多少個泳池?泳池有多少泳綫?本港有多少個教練?要怎樣找到不懂得游泳的學生?如果他們已經在學,那我們為甚麼還要資助他?」
張亮表示,員工在加入基金管理團隊後,馬會也會定期為他們提供與工作相關的講座、培訓等,但張亮說,社會問題始終複雜,而且一直在變,所以員工也要「邊做邊學」,「沒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社會問題,我們幫助的,包括青少年、老人家、文化保育、體育項目等等,所以在策劃的過程中,要一直保持謙卑,不斷發問和學習。」
行善無分大小 從心出發
馬會在倫敦財經報章City A.M.發布的「世界慈善指數2015」全球排名第六,亦是首個躋身指數前十名的亞洲公益機構。成為了本港辦慈善活動的龍頭,但張亮說,行善不分大小,最重要的是出發點。
張亮剛加入馬會時,遇見一名丈夫剛猝死的女士,該女士家境清貧,連殮葬費都付不起,馬會便動用賽馬會緊急援助基金,趕緊撥了一筆錢給她,讓她可以渡過難關,但幾星期後,她居然把錢還給馬會,並附上信件,指親友為她籌夠了錢,而她希望將基金內的錢,用來幫助更有需要的人。張亮說整個馬會團隊都深受感動,也明白行善無分大小,最重要的,是從心出發,「她真的把身家都捐了給我們,事情對我們的衝擊很大,這個就是我們(行善)的心。」
首屆國際慈善論壇 探討全球社會問題
除了資助本港的慈善項目外,馬會今年更會舉辦首屆「慈善共創 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活動邀來超過四十名本地及國際間的重量級講者,如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克雷奇基金會總裁及首席執行官Rip Rapson、巴羅吉百利信託基金主席Helen Cadbury等,論壇召集人張亮說,他們將深入探討全球各個城市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以及分享舉辦善慈活動的經驗。
他直言,亞洲缺少國際性的慈善論壇,難與外國分享辦慈善活動的經驗,「亞洲人富起來後,成立了不同的基金,希望為社會做更多慈善工作,但國際性的慈善論壇,大多在美國和歐洲舉行,所以亞洲的聲音,很難和世界接軌。」
張亮續說,亞洲人在討論慈善活動時,往往聚焦於活動所籌得的金額,對於如何籌備活動、善款如何使用、有何效果,卻甚少提及,「所以我們希望建立平台,讓各界知道辦活動成功和失敗的原因。」論壇將於9月22至23日,在會展舉行。
張亮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2008年加入貝恩資本,並成為合夥人,其後又創辦社會企業全城街馬,乍聽起來,無論要他管理基金,還是要做慈善活動,他都能輕易完成。張亮說甚至有商界朋友,直指管理基金只是派錢,毫不困難,不過他立即反駁:「我反問他們,你們覺得要讓消費者買東西難,還是讓有自閉症的小朋友融入社區難?我們的工作,怎可能比賺錢來得簡單?」
未來重點紓緩人口老化
管理慈善信託基金的難度,在於如何將資源有效率地對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張亮說這促使他要更嚴謹地完成計畫的每一個步驟,情況有如在商界管理信託基金和私募基金,「不過我們追求的不是財務回報,而是社會回報。」
張亮續說,從前他在商界投資時,會先做策略研究以了解市場需要,然後鎖定投資項目,再找出願意合作的公司,共同完成計畫,而相關的經驗,也讓他更有效率地管理慈善信託基金。他說:「在慈善界也一樣,我們會先定出希望做好的主題,然後找尋服務良好的社會福利機構合作,最後檢討成效。」
馬會在2014至15年度的慈善捐款為三十八點七億元,資助的慈善及社區項目有一百八十九個,未來更希望重點紓緩本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協助青年在社會上有良好發展,以及推廣體育活動,為市民帶來正面生活態度。張亮認為,工作愈來愈不簡單,基金也需要員工充滿工作熱誠,願意付出精神和時間,深入研究社會問題,才能將資源調配得宜。
員工也要「邊做邊學」
有見及此,張亮在挑選員工時,會直接測試面試者策劃項目的能力,「例如我們希望讓更多小學生學懂游水,應該怎樣做?要不要看看香港有多少個泳池?泳池有多少泳綫?本港有多少個教練?要怎樣找到不懂得游泳的學生?如果他們已經在學,那我們為甚麼還要資助他?」
張亮表示,員工在加入基金管理團隊後,馬會也會定期為他們提供與工作相關的講座、培訓等,但張亮說,社會問題始終複雜,而且一直在變,所以員工也要「邊做邊學」,「沒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社會問題,我們幫助的,包括青少年、老人家、文化保育、體育項目等等,所以在策劃的過程中,要一直保持謙卑,不斷發問和學習。」
行善無分大小 從心出發
馬會在倫敦財經報章City A.M.發布的「世界慈善指數2015」全球排名第六,亦是首個躋身指數前十名的亞洲公益機構。成為了本港辦慈善活動的龍頭,但張亮說,行善不分大小,最重要的是出發點。
張亮剛加入馬會時,遇見一名丈夫剛猝死的女士,該女士家境清貧,連殮葬費都付不起,馬會便動用賽馬會緊急援助基金,趕緊撥了一筆錢給她,讓她可以渡過難關,但幾星期後,她居然把錢還給馬會,並附上信件,指親友為她籌夠了錢,而她希望將基金內的錢,用來幫助更有需要的人。張亮說整個馬會團隊都深受感動,也明白行善無分大小,最重要的,是從心出發,「她真的把身家都捐了給我們,事情對我們的衝擊很大,這個就是我們(行善)的心。」
首屆國際慈善論壇 探討全球社會問題
除了資助本港的慈善項目外,馬會今年更會舉辦首屆「慈善共創 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活動邀來超過四十名本地及國際間的重量級講者,如哈佛商學院教授Michael Porter、克雷奇基金會總裁及首席執行官Rip Rapson、巴羅吉百利信託基金主席Helen Cadbury等,論壇召集人張亮說,他們將深入探討全球各個城市所面對的社會問題,以及分享舉辦善慈活動的經驗。
他直言,亞洲缺少國際性的慈善論壇,難與外國分享辦慈善活動的經驗,「亞洲人富起來後,成立了不同的基金,希望為社會做更多慈善工作,但國際性的慈善論壇,大多在美國和歐洲舉行,所以亞洲的聲音,很難和世界接軌。」
張亮續說,亞洲人在討論慈善活動時,往往聚焦於活動所籌得的金額,對於如何籌備活動、善款如何使用、有何效果,卻甚少提及,「所以我們希望建立平台,讓各界知道辦活動成功和失敗的原因。」論壇將於9月22至23日,在會展舉行。
Posted on 10 Aug 2016.
張亮(左二)早前出席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社會創新中心開幕禮,鼓勵年輕創業家追求夢想。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未來希望重點紓緩本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協助青年在社會上有良好發展,以及推廣體育活動。
張亮(中)是社會企業「全城街馬」的創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