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提問技巧
在商業談判過程中,提問最基本的作用有二:一是因應對手的談話作出反應,將訊息反回饋給對方;二是表露自己的意圖,希望對方做出相對的反應。
提問與談判目的不可分割,恰到好處的提問是談判實力的標誌,容易引起對方的注意,使其保持對議題之興趣,並作出符合我方所希望的回答。
常用的提問方法有以下幾種:
1. 一般性提問–在談判之初或社交場合的寒暄,屬非誘導性提問。
2. 誘導性提問–對答案具有強烈暗示性的提問,屬於封閉式提問。
3. 直接性提問–針對明確的對象或對象範圍,屬於封閉式提問。
4. 間接性提問–借助別人的意見而影響對方,但此第三者應為對方所熟悉。
5. 探索性提問–要求進一步引申說明。
6. 陳述性提問–以澄清事實、反饋資訊,要求對方證實,達至共識的提問。
7. 強迫選擇性提問–擺明己方的觀點,逼使對方在限定範圍內進行選擇。
8. 多主題性提問–往往因主題過多而難以有效回答,實踐時須慎用。
9. 迂迴性提問–先從周圍手,再轉而切入主題,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10. 模糊性提問–這種提問主要是冀求套出對方的話或左右其想法。
回答的原則也一樣,不過難度更大,原因是提問若不準確,還可以進一步再問,而回答出現失誤,則難以補救。回答最關鍵的是該說甚麼和不該說甚麼,答案是否對題反而不太重要,雖說談判是希望達至雙贏,但畢竟最終還是希望利己。
回答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 弄清對方提問的真正含義,不要隨便答覆。
2. 就算摸清了對方的意圖,仍要進一步判斷其程度。
3. 決定我方的回答方式和範圍,哪些應正面回答、哪些應暫不回答、哪些應拒絕回答。
4. 對回答的後果進行推測,並決定我方之態度。
談判中語言技巧的應用不容忽視,同時應留意溝通時的身體語言及言外之意。
撰文:黃桂林
美國加州大學管理學博士、全球華人世界首席口才培訓導師、資深跨傳媒工作者及企業培訓導師、香港人際口才學會創辦人。
提問與談判目的不可分割,恰到好處的提問是談判實力的標誌,容易引起對方的注意,使其保持對議題之興趣,並作出符合我方所希望的回答。
常用的提問方法有以下幾種:
1. 一般性提問–在談判之初或社交場合的寒暄,屬非誘導性提問。
2. 誘導性提問–對答案具有強烈暗示性的提問,屬於封閉式提問。
3. 直接性提問–針對明確的對象或對象範圍,屬於封閉式提問。
4. 間接性提問–借助別人的意見而影響對方,但此第三者應為對方所熟悉。
5. 探索性提問–要求進一步引申說明。
6. 陳述性提問–以澄清事實、反饋資訊,要求對方證實,達至共識的提問。
7. 強迫選擇性提問–擺明己方的觀點,逼使對方在限定範圍內進行選擇。
8. 多主題性提問–往往因主題過多而難以有效回答,實踐時須慎用。
9. 迂迴性提問–先從周圍手,再轉而切入主題,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10. 模糊性提問–這種提問主要是冀求套出對方的話或左右其想法。
回答的原則也一樣,不過難度更大,原因是提問若不準確,還可以進一步再問,而回答出現失誤,則難以補救。回答最關鍵的是該說甚麼和不該說甚麼,答案是否對題反而不太重要,雖說談判是希望達至雙贏,但畢竟最終還是希望利己。
回答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 弄清對方提問的真正含義,不要隨便答覆。
2. 就算摸清了對方的意圖,仍要進一步判斷其程度。
3. 決定我方的回答方式和範圍,哪些應正面回答、哪些應暫不回答、哪些應拒絕回答。
4. 對回答的後果進行推測,並決定我方之態度。
談判中語言技巧的應用不容忽視,同時應留意溝通時的身體語言及言外之意。
撰文:黃桂林
美國加州大學管理學博士、全球華人世界首席口才培訓導師、資深跨傳媒工作者及企業培訓導師、香港人際口才學會創辦人。
Posted on 19 Aug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