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及預留兩億元予新能源運輸基金(前稱綠色運輸試驗基金),開展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試驗。翻查資料,基金自2011年3月設立,截至去年底,獲批的電動或混合動力商用車的申請不足三百宗,涉及產品數量僅約四百架次。有汽車業界人士認為,申請基金作試驗的公司大多只是作「白老鼠」,皆因電動商用車款式少,而且相關充電設備、維修保養的配套尚未成熟,試驗過後無以為繼。有意見則認為,若港府要以2050年達至碳中和為目標,必須要訂立具體方案,為電動商用車建立良好的營運及營商環境,不然只會徒勞無功。
上屆政府先後公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致力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當中提及積極推動試驗各種電動公共交通及商用車,力求約在2025年制定更具體推行的方向及時間表。
應先扶持輕型商用車
道路排放乃香港路邊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翻查2017年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文件,商業車輛及專營巴士所排放的可吸入懸浮粒子和氮氧化物,佔本地車輛排放總量約95%。香港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博士坦言,港府首要處理商用車的廢氣減排,「大型泥頭車較少出現在中環、灣仔等鬧市,政府應先扶持輕型商用車。」然而,根據運輸署的資料,截至去年9月底,已登記的新能源商業車輛(包括混合動力)僅三千八百四十四輛,當中貨車、巴士及小型巴士分別佔其車輛類別總數不足1%。
新能源商用車在港仍未普及,李耀培指,即使有新能源運輸基金資助業界試驗,惟若非大企業或公司有龐大車隊,甚少受資助企業在試驗過後自資,進一步把餘下的商用車更換成電動車,「車款太少,大家都做『白老鼠』試車,但好多時試驗期完結又有新車款推出市面。」香港的士業議會主席黃卓邦博士亦指,業界普遍對換車持觀望態度,「的士可以用十多年,對車主而言是大投資,以往政策不太清晰,拖慢了業界換車的進程。」
黃指,業界尚未找到理想的電動的士車種,作大規模發展。他舉例,試驗初期的電動的士多以「比亞迪」為主,然而該車款的續航力、爬坡能力和售後服務等皆不太理想,「香港沒有零件,代理商花數星期才能把部件從內地運至香港。」李耀培亦分享,香港汽車會曾於2012年,通過基金申請一輛電動輕型貨車,卻因該貨車的香港代理商結束業務,車輛無法維修保養而無以為繼,「是不太好的經驗!」
第一步:找合適車款
黃卓邦指,預計本月底會引入1輛新款的士供業界試驗,期望其性能較舊有車款理想。此外,黃透露,近日運輸署也有跟業界開會收集意見,將跟「比亞迪」廠房配合和溝通,以改進現有車款,「除了基礎功能,期望能加入『防追撞功能』,更有效預防意外發生。」他直言,第一步是找到合適的車款,繼而希望有更多車款選擇,降低價格成本。
倡成立電動車政策局
另一邊廂,李耀培坦言,香港缺乏充電配套也令業界卻步,「配套不足,即使提升至全額資助,無法充電也是『得物無所用』!」截至去年底,全港十八區共有五千四百三十四個充電器供公眾使用,惟至今年1月,香港整體電動車數目為四萬九千零五輛,充電設備明顯供不應求。
香港電動車業總商會發言人認為,港府必須制定具體方案,着手為電動商用車建立良好的營運及營商環境,「要把全港八十多萬輛燃油車轉變成電動車,是一個龐大的能源轉變計畫,港府應該更重視。」他指,無人駕駛、車聯網等新科技也隨之而來,政府必須多元思考,或可成立電動車政策局處理和推動。發言人舉例,現時香港引入的重型電動貨車,只有約二百公里續航力,急切需要政府支援加設充電設備,「重型車輛需要近十一米長的位置作停泊充電,加上充電需時,將是大問題。」他認為,政府可考慮興建專屬電動車的停車場,並在全數泊車位設置充電樁,為日後淘汰燃油車作準備,亦可達至泊車轉乘公共交通的目的,一舉多得。
減排省燃料裝置
申請資助僅數宗
新能源運輸基金也資助車輛裝設減排或節省燃料的裝置,但歷年申請宗數僅個位數。環境及生態局指,基金於2013年至2015年共批出四個有關車輛減排或節省燃料裝置的申請,包括一個試驗一套安裝於巴士的太陽能空調系統的項目,以及三個共試驗四套安裝於巴士電動變頻空調系統的項目,分別獲批約十一萬元及約四十五萬元的資助。惟自2016年起,基金未有再收到相關申請。
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客席教授張鎮順博士估計,相關申請宗數少,在於設備所節省的燃料成本,對比傳統設備僅相差數個百分比。以東僑客運於跨境巴士安裝電動變頻空調系統為例,其最終報告顯示,因巴士安裝了變頻冷氣系統,其總車輛重量相比傳統冷氣巴士增加了五百公斤(重3%),致變頻冷氣系統潛在的能量節省被自身重量所增加的負載所抵消,不能節省燃料。其餘兩家公司於試驗後亦表明,對巴士的性能及爬坡能力不滿,不打算以電動變頻空調系統取代傳統空調系統。
電動渡輪 須解決充電問題
陸上運輸以外,電動渡輪的試驗亦將於2024年開展。有業內人士估計,試驗階段須解決充電問題,亦要掌握電池續航力及使用壽命。《財政預算案》提及預留三億五千萬元,資助四家港內航綫的渡輪營辦商,建造及試驗電動渡輪和相關充電設施,以測試在港內應用電動渡輪的技術及商業可行性。天星小輪回覆查詢時指,現時旗下共有三艘船運用柴油——電力驅動系統,分別是「世星」、「銀星」及「曉星」。對於香港倡議應用電動渡輪,天星小輪坦言,電動渡輪對香港仍然是新鮮事,當中困難在於技術是否足以應付日常服務,亦要考慮用於船隊升級技術的投資,及日後維修保養開支。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透露,有渡輪營辦商已完成招標,將進入訂造渡輪的階段,「造船約需時九個月,即是最快明年初可進行電動渡輪的測試。」他相信,一般輪船可在晚上停駛時充電,班次較疏的可在日間停泊時短暫充電,最受考驗的應是班次頻繁的天星小輪。他亦指,試驗階段須了解電池壽命衰退的速度,「跟手機電池一樣,渡輪電池也會一直衰弱,若然變得需要頻密充電,便存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