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Story > 科技結合藝術促進交流 區塊鏈作版權認證
科技結合藝術促進交流 區塊鏈作版權認證

藝術科技(ArtTech)乃全球大勢所趨,港府近年積極支援藝術發展,除了以西九文化區為主軸,東九文化中心亦預期於今年分階段啟用,屆時將成為藝術科技重鎮及培訓搖籃。不少初創公司搶佔先機,把Web 3.0融入藝術,促進文化交流和版權貿易,包括利用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等技術,進行版權認證和儲存交易資料等。要完善相關政策及建設產業生態圈,有意見認為,香港應先建立文化數據的標準,建立數據庫,鞏固文化資產,才能進一步推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除了興建博物館、劇場等硬件配套,科技可令內容創作的形式更為突破,也在文化傳播上擔當重要角色。事實上,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全球藝術發展的新趨勢,香港互聯網協會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舉例,日本光影藝術團隊Team Lab,正是將科技結合藝術,展示了創新的藝術。

 

藝術家利用科技突破

在香港,本港以往不乏藝術家利用科技突破,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林玥彤提到,有藝術家以數碼科技重現敦煌石窟,也有人利用元宇宙為珍寶海鮮舫恢復原貌。她指,近年政府大力支持藝術科技,業界也願意投放更多資源,與此同時,科技也成為更多人加入創作的契機。她不諱言,「本港的相關發展雖然剛起步,整體規劃也較其他地區零碎,但現在正努力鞏固。」

 

要釋放文化產業及創意產業的潛力,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制度尤為關鍵。疫情為藝術圈帶來重大的改變,Art Group Limited創辦人及行政總裁秦仲宇指,疫情影響許多畫廊未能如常經營,需要利用不同方法尋找受眾,例如通過網上進行交易,不少藝術家也更倚賴社交平台進行宣傳及買賣,如何防止假冒和侵權,成為重要的議題。

 

智能晶片可作防偽證明

女藝術家Sarah坦言,在現今的年代,作品很容易被剽竊,「人們會用手機拍攝藝術家的作品後自行複印。」用心繪畫的作品有機會被人隨意複製,她直言缺乏版權保障。

 

有見及此,秦仲宇與團隊去年以區塊鏈和智能晶片的技術,推出Artracx Curator平台,通過使用去中心化ID(DID),為每件藝術品創建基於區塊鏈和晶片組支持的數碼身分,當晶片被激活並與藝術品連結,可兼作真品證書。收藏家只須掃瞄畫作的晶片,便可輕鬆取得畫作的出處、展覽和交易歷史等資訊,作為防偽證明,也可分辨藝術品是真品還是重印。

 

秦仲宇說,配合智能合約,區塊鏈可以為藝術品提供版權認證,其不可篡改的特性,讓作品被多次轉手後也能溯源,「成為有實物資產支持的數碼資產。」他說,香港要進一步發展為藝術交流中心,必須訂立一套藝術ID標準,「有標準才能擴大市場。」

 

將藝術品貿易代幣化

港府去年10月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肯定了非同質化代幣( NFT)以及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等在未來發展Web3.0的重要性,當中特別提到將藝術品和收藏品貿易等代幣化,可以迎來更大機遇。黃浩華解釋,使用Web 3.0的主要目的是「去中心化」,「傳統YouTube是中心化,系統猶如『中間人』的角色,觀眾要訂閱創作者的頻道才可瀏覽。」他續指,NFT的世界,代幣不相等,除非買家分享,否則作品的所有權會跟隨電子錢包。他指,現時不論賣家和買家也要對科技有基本認識,惟隨着科技發展,門檻將會愈來愈低。

 

團結香港基金去年5月發表《數字時代的文創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建立文化數據數碼設施,可考慮完善現有的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或建立專門用於文化IP交易的新平台,打造「文化IP」數碼交易平台,助力文化「走出去」。

 

建全面資料庫

向大灣區開放數據

報告提到,可參考台灣的網上文化內容交易平台,集收集、儲存和管理版權資料的數據庫和促進數碼版權交易的功能於一身,用區塊鏈存證版權資料,保障平台上的數碼授權協議。同時建議利用香港獨特地理位置,將數據建設向大灣區開放,建立更全面和廣闊的資料庫,供本地、大灣區和國際市場使用。

 

有份撰寫研究報告的林玥彤指,香港現階段只有基本的文化數據,認為香港若要發展產業、構思相關的政策措施,必須建基於扎實的研究,以及進一步搜集產業研究的資料,運用數據作有意義分析。

 

研發粵曲應用程式

助融入校園

有學者認為,香港與其他地區作藝術交流前,應提升自身水平,故利用科技研發粵曲應用程式,希望促進傳統文化融入校園。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直言,「如果本身藝術教育做不好,難以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他指,本港學校歷年對藝術教育的執行力低,只有少量學校開辦高中音樂課程,加上香港的音樂教育仍以西洋音樂主導,教育局有必要正視相關問題。他指,跟其他地區作藝術交流前,香港應做好自身教育,提升觀眾水平。有見新一代對傳統文化欠缺認識,該中心近日推出「粵曲拍和」iPad應用程式,旨在結合粵劇音樂與現代科技,希望協助學校教師在課堂上教導學生演奏粵劇音樂,同時加深他們對工尺譜的認識。

 

將實體書變有聲書

促進版權銷售 有書刊團體利用科技,把實體書本轉換成電子書及有聲書,並成立電子書庫,望促進書本版權產業。香港出版總會去年推出「出版3.0-香港智能電子書庫」計畫,徵集本地出版讀物,建構「香港智能電子書庫」。香港書刊版權授權協會主席黃燕如博士指,書庫透過轉換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統,把中文實體書轉化為中文電子書,及後翻譯為英文版本,並配合文字翻譯語音技術,把電子書轉譯為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版的「有聲書」。她指,現時免費提供技術予合資格出版社,「首要目標幫助業界升級轉型,繼而擴大閱讀市場,促進海外版權交流。」

 

黃燕如指,首階段集中招募文學小說,心靈、醫學、商管書籍及歷史傳記,也有在原有實體書庫挑選具創意、原創性及國際視野的書籍。除了香港書展等本地活動,協會也會把電子書庫帶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參展,期望促進版權銷售之餘,也能把香港的創意成果帶往世界各地。

Posted on 11 Apr 2023.
日本光影藝術Team Lab以科技藝術享負盛名。
日本光影藝術Team Lab以科技藝術享負盛名。
近年數碼資產等議題引起關注,不少公司利用科技促進文化交流和版權貿易。
近年數碼資產等議題引起關注,不少公司利用科技促進文化交流和版權貿易。
香港書刊版權授權協會主席黃燕如博士助本地書籍電子化。
香港書刊版權授權協會主席黃燕如博士助本地書籍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