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使用電話智能卡的普遍程度,在全球排名可謂數一數二,每人平均擁有超過兩張電話卡。事實上,香港人喜愛使用智能手機亦是遠近馳名,因此多年來各大手機生產商都必定在香港推出旗艦手機;而不少香港人為了方便處理公務和私人事情,很多時都採用雙卡手機。
至於企業,不少行業都經常使用儲值電話智能卡作為日常運作,特别是那些工作性質以項目為基本,一旦項目完結,大部分曾經共事的成員都會解散,因而在合作過程中,成員之間的聯絡電話或會使用儲值卡。此外,過去一年由於疫情關係, 令外賣服務需求大增,是網上外賣平台如foodpanda、Deliveroo,其外賣速遞員經常需要處理大量定單、跟不同客戶聯絡,根本不可能以個人手機的網上數據去處理;加上涉及私隱,筆者相信以上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會以儲值電話智能卡,既方便又可以保障私隱,導致市場需求大增。
特區政府於今年1月30日展開公眾諮詢,建議透過《電訊條例》訂立規例實施電話智能卡實名登記制度,每名用戶(包括公司 / 企業用戶)只可向每個持牌人登記不多於三張儲值卡,十六歲以下人士登記電話卡服務須得到一名家長或監護人確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於記者會上提出有需要規管儲值卡,他指出有不法之徒利用儲值卡,匿名干犯電話騙案、科技罪案等,因此認為「有逼切需要透過引入實名登記制度堵塞漏洞」。保安局副局長區志光亦表示,匿名儲值卡過去被不法之徒用作不同類型騙案,過去三年有增加趨勢,電話騙案有九成使用「太空卡」,騙徒以漁翁撒網方式行騙,而且匿名儲值卡往往被用作嚴重罪行,包括搖控引爆炸彈、偷運人蛇、販毒、綁架等,當局希望可以實名化制度, 防範及打擊相關罪案。
筆者認為,打擊罪案無疑是一個政府應有及合理做法,問題是:不知是否特區政府若干官員欠缺智慧,還是欠缺天時地利人和,過去推出不少與科技相關政策,結果只是事倍功半,徒勞無功。由以前的智慧燈柱,到今日的安心出行,推出後往往只會令市民望而卻步,給人一種「堅離地」的感覺。是次要求實名登記制度, 若然只是為打擊罪案,能否考慮不設購買上限,令那些需要大量儲值卡作為營運的中小企多一些活動空間呢?這樣便間接給予市民明白政府修例的初心。有關公眾諮詢期限由2月28日延至3月20日,請大家把握時機去發表意見。
撰文:梁偉峰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超過三十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3450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