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政府評估風險後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當中禁止食肆提供堂食所引起的爭議最大。雖然,政府因實際情況作出修訂,宣布在7月30日起於午膳時間開放全港十九個社區會堂或社區中心,供有需要的市民入內用膳,但情況仍然令市民感覺混亂。
食物及衞生局承認情况不理想。有見措施未能滿足部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政府最終宣布由7月31日起恢復食肆日間堂食至下午六時,惟限兩人一枱、餐廳入座率不超過一半。政府指這一波疫情嚴峻,預計8月的情况極為關鍵,承諾會盡力防止病毒在社區進一步擴散,又呼籲全體市民團結一致,同心抗疫,共渡難關。
眾所周知,新措施推出不到兩天政府便按實施情況而作出兩次修改,有人說是朝令夕改、沒有先見之明,也有人認為是從善如流,因市民的批評和需要快速改善。 最终,爭議並未有繼續升温,市民集中精神抗疫。
幸運地,在筆者執筆時疫情開始受控,社交距離限制也開始有序地放寬。事件正好反映,假如目標清晰明確,遇到不理想的情况時坦白承認,並能適時按市民的需要而改善,结果必然獲市民所接納。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不同階層、背景和年齡的市民有不同的觀點、價值觀、需求和表達方法,所以市民經常會有很不同的感受和反應。筆者認為,政府施政可借用調解的理念,在設計政策時應先有充分的準備,參考過往經驗和多方建議,了解政策可能的幫助之餘,更要避免對不同階層市民構成嚴重影響,或預先設定方案減低有關的影響。在推行政策時,難免會遇到問題或反對,政府需要坦然面對,快速了解問題癥結和市民的需要、協助受影響的市民理解政策、比較和分析當中的考慮、釋除疑慮和不安,並快速執行需要改善的措施。最後,是總結事件經驗作未來參考,防患於未然。
互相尊重、平等、互信和共融是調解最重要的原則。政府如能好好運用,必定能帶領香港市民一起解決目前的困局。
撰文:羅偉雄博士(Dr. Francis Law)
資深國際商業顧問及糾紛解決專家,擁有近三十年公共行政、人事、衝突及國際貿易管理的經驗,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聯合主席、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副主席、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客席高級講師、前海法院專家陪審員、首席調解培訓師、首席評審、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及仲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