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網配對有型事 締造三贏「剪」笑顏
網上雖充斥理髮資訊,但不少人千挑萬選仍找不到心儀的髮型屋及髮型師。為向大眾提供更多選擇,任職髮型師近二十年的劉逸康(Jack)一直構思成立一個平台,提供全面的理髮資訊之餘,同時讓新進髮型師增加曝光率。2018年他終與舊友鄭恩民(Justin)成立網上平台Groom Me,率先開始髮型用品網購服務,並推出髮型屋現金券「吸客」,籌備逾年的手機App亦即將面世。
坊間有多個網上理髮資訊平台,惟所覆蓋的髮型屋數目少,變相令用家得物無所用,導致使用率低,難以打響名堂。除了難以「留客」,髮型師Jack更發現部分新平台在開設初期,已向髮型屋收取費用,令他們容易卻步,不願加入平台。
為使髮型屋、髮型師及客人「三贏」,Jack一直構思成立一個平台,除了提供全面的理髮資訊,亦希望協助新進髮型師增加曝光率。直至2018年底,舊友Justin找他剪髮時聊到以上想法,二人很快便由朋友變成生意拍檔,着手籌備網上平台Groom Me。
夥伴計畫 平台暫納70髮型屋
平台取名為Groom Me,意指為自己扮靚,Justin解釋是刻意不用理髮相關的詞彙,「理髮產品、剪髮只是我們計畫的第一步,未來亦想擴闊至修甲、化妝等其他儀容修護行業。」
創業初期,二人已想到為用戶提供配對服務,通過手機App自行預約合適的髮型師,到指定的髮型屋享用理髮服務。在理髮界工作多年的Jack直言,這是行內一個創新概念,同業的反應亦是好壞參半,「行內通常少接觸未經預約的散客,故這App除了為用戶提供多個選擇,亦可帶動髮型屋的生意,不過亦有人會擔心被搶客。」
由零開始設計一個手機App並非易事,二人表示,籌建資訊數據庫比想像中耗時,故決定先開始髮型用品網購服務。為了在髮型網站中突圍,Jack精選了一系列理髮業推介的產品,直接向歐洲品牌或代理商,引入高質素的髮尾油、髮泥及防脫髮洗髮水等,同時推出髮型屋現金券「吸客」。
Jack指出,在網站購物後的優惠券,通常只會用作下次網購優惠,較少將綫上連接綫下,故想到推出髮型屋現金券,帶動髮型屋的生意,「暫時我們也不會向髮型屋收取服務費,因為想先推廣網站,讓更多人使用。」去年聖誕期間,二人更參加了不同共享工作間舉辦的節日市集擺賣產品,Jack表示,比起只介紹產品,更想以專業角度為顧客揀選適合髮質的產品,「所以我們會向客人直接示範產品用法。」
手機App即將面世
經過一年的努力,手機App尚餘一些技術問題未處理,Justin希望可以盡善盡美,當手機App齊集所有功能便會立即上架,「機會只有一次!當用戶覺得App不好用、找不到想要的資訊便會棄用,所以一定要好好把握。」Jack補充指,至今已找到逾七十家髮型屋合作夥伴,未來數月亦會繼續搜羅更多髮型屋及髮型師,冀望手機App可在今年4月或之前面世。
創業秘笈
網購專業理髮產品 顯平台優勢
由於籌建髮型師配對網絡需時,Groom Me先推出理髮產品網購服務,並於社交媒體宣傳推廣,城大市場營銷學系高級特任講師譚桂常認為此做法正確,專售市面上難找到的理髮產品,更顯平台的優勢,但也要注意推廣的方針,「顧客要試過或因專業髮型師推介過,才會選擇到網店購買,所以必須凸顯平台的專業形象。」
Groom Me在共享工作間的節日市集擺賣,讓顧客試用產品,譚桂常稱,消費者於聖誕、新年等大時大節特別想扮靚,故這時候擺市集或設立Pop-up商店最好不過。節慶以外,他建議兩名創辦人在社媒宣傳時,須提供專業的理髮知識,在手機App正式推出前也可先為髮型師造勢,「找已合作的髮型師,拍片介紹染髮、護髮等常見問題,藉此協助髮型師提升知名度,為日後推出配對服務『鋪路』。」
本文摘自2019年12月6日《星島日報》A18 每日雜誌 創業教室
Posted on 17 Apr 2020.
Tag cloud:
![(左起)髮型師劉逸康(Jack)與舊友鄭恩民(Justin)在2018年底共同創辦網上理髮平台Groom Me。(受訪者提供)](/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200417172450954.jpg)
(左起)髮型師劉逸康(Jack)與舊友鄭恩民(Justin)在2018年底共同創辦網上理髮平台Groom Me。(受訪者提供)
![二人早前到共享工作間舉辦的市集擺檔,讓顧客親身體驗理髮產品。(受訪者提供)](/JM2image/JM2images_old/magazine/ARTICLE_20200417172504261.jpg)
二人早前到共享工作間舉辦的市集擺檔,讓顧客親身體驗理髮產品。(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