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細將我投閒置散,我甚麼機會也沒有了!」Angel托着頭,一臉委屈和無助地道出她的擔憂。
幾個星期前,Angel因情緒失控,突然在公司大吵大鬧,結果被送院醫治。醫生確診她為初步抑鬱焦慮傾向,安排休息了幾天,不用食藥。類似的情況在她人生中從未發生。回復上班後,她感到被老闆、同事歧視,並且開始擔心自己的職業前途。
「他們做了甚麼令你感到被歧視?」「老闆安排了我接聽疫情熱綫,和停止了我本身的工作。」「他如何解釋這個安排?」「我初時都質疑他的安排。後來發現由於熱綫工作需要緊急調動,所以也有部分同事有相同安排。至於抽離原本的工作,老闆解釋是留意到我精神狀態不好,想減輕一點我的工作壓力。」
「同事有對你冷言冷語或竊竊私語嗎?」「也沒有。他們跟之前一樣態度,溫和而有禮貌。各自做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多問及我之前的病情。」「既然如此,那有甚麼事情令你感到被歧視?」「其實,我很害怕他們覺得我有病。上次事件發生至出院返工,老闆只是叫我多休息;當我表達醫生說『沒有事』,同事也沒有追問我的情況。我思前想後,就覺得事有蹺蹊。」
這兩年,我們對於前景的不確定性產生了很多的不安、擔心和憂慮。不知不覺中,增加了我們日常生活所承受的壓力。這些壓力或多或少包括對工作的穩定性和嶄新工作程序的應對、自己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關注、崩潰邊緣醫療系統的安排,以至失去熟悉生活規律的適應。如果我們時常徘徊於這極端負面情緒之下,就會容易產生偏激的行為(在公司大吵大鬧),或「妄下判斷」「災難化思想」等的思想陷阱模式(老細將我投閒置散、思前想後就覺得事有蹺蹊)。若要跨越這樣些負面思想陷阱的影響,第一步我們要先識別它們。認知陷阱大概可包括:「妄下判斷」、「災難化的思想」、「選擇性推斷」、「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小事化大,大事化小」、「妄自菲薄」、「自我針對」、「情緒主導」、「標籤化」和「負面水晶球」等。如果你發現自己習慣性地出現這些思想模式,今天可能就是你鼓起勇氣作出改變的開始。
撰文:馮嘉琪(KK)
輔導學、專業英語文學雙碩士。任職媒體,廣告公司管理層超過20年,善於與不同背景、階層人士溝通。現從事精神健康有關工作,致力分享精神健康知識予各行業職場人士。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