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懶惰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沒目標的人,根本沒事要努力;另一種本是努力的人,可是內心有份強大的無力感。
無力感不純粹是沒有力量,而是曾經有點力、甚至努力嘗試過,可惜每次都無功而還,被打擊被打倒,漸漸便形成一種「無論我如何努力,都不會做到的」感受和心態,這就是真正的無力感(或者無助感)。或者說,這份無力感好像是慢性毒藥一般侵蝕人的內心力量,在心理學上叫「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習得性無助」由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在研究動物時發現出來的。有一次,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裏,只要揚聲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裏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揚聲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但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實驗說明了當人想作出改變,但只有很微小的成效,便容易氣餒,例如練習新的技能、學習、做運動、減肥、閱讀等。放大一點,當人面對強大的勢力,本想奮然站起去面對,可是每次都被打倒,漸漸地也會想放棄。
「習得性無助」的心態如何建立?它有以下四步曲:
1.認為無論如何努力和再嘗試,都不會令結果變得更好;
2.深信所希望的結果不會發生,相反不希望的結果卻會發生;
3.感覺自己很不濟,是個沒用的人,沒希望;
4.漸漸放棄做甚麼去改變現狀。
上面第三步很重要,「習得性無助」最終是打倒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和觀感,之後甚至會將這份抑鬱和無力蔓延至其他事情。反過來,因為再一次失敗繼而更確定自己是個沒用的人。突破「習得性無助」要認清「失敗的真相」。很多人會很籠統或簡單地去總結自己的失敗,例如「我沒能力」,而沒有細心察看有否甚麼其他原因,例如客觀因素(今次測驗題目比平時艱難)、一時失手或沒盡力(因生病、太緊張而失水準)、其他人影響(遇上勁敵、任何人做都如此)、對自己不實際的要求(第一次嘗試便要成功) …… 看清「失敗的真相」,隨之便能找到出路和進步的空間。沒希望?當你仍在,就已經有希望了。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愛,要勇敢》、《工,唔係咁打》、《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