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及復康服務人手長期緊張,為減輕護理人員及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並改善服務使用者的生活質素,政府於2018年預留十億元設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供為長者或殘疾人士提供資助服務的機構申請。有業內人士表示,科技使用為大勢所需,基金有助院舍加強護理員的培訓,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多元化服務。今期《JobMarket》專訪獲基金資助添置樂齡科技的院舍,探討他們使用科技器材及培訓的情況,並訪問為院舍研發及生產相關儀器的公司,了解他們如何協助院舍運用相關器材。
政府於2018年12月推出十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下稱基金),社會福利署發言人指,所有現正接受署方資助,為長者或殘疾人士提供資助院舍照顧服務、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或日間康復及社區支援服務的非政府及私營機構均可提出申請。署方會按申請單位類別及服務名額來釐定資助金額,上限由二十萬至九十萬元不等,同一服務單位可遞交多次申請,惟申請獲批的補助金總額不得超出適用於該服務單位的上限。
發言人表示,基金第一批次的申請已於2019年2月截止,共批出三千七百多萬元,資助了二百一十多個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或租用,合共超過八百七十個科技產品;第二批次申請已於2019年9月截止,共收到來自超過六百五十個服務單位,合共約二千三百個項目申請,審批工作仍在進行中。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經理(長者創新及科技)陳文宜表示,為長者或殘疾人士提供資助服務的機構,可按前綫護理員的工作及服務使用者的需要申請資助,「截至現時為止,基金已批出兩輪資助申請,包括資助院舍添置相關器材,協助服務使用者加強復康訓練,以減輕護理員及照顧者提供服務的壓力及負擔。」
優化服務成效 騰出人手重新調配
陳文宜舉例指,有院舍添置有記錄及即時結果的器材,供有復康需要的長者使用,以便治療師定時比較使用者訓練成果;亦有院舍購買只需一名護理員操作的「樓梯機」,取代需要數名護理員搬運行動不便的長者下樓梯,可減省照顧者因工作而勞損的情況。另外,為照顧使用者的起居飲食,院舍使用餵食機,只要輕觸機器,便可根據使用者的高度、距離及飲食習慣如速度及分量等進行餵食,以便院舍調配人手為其他長者提供服務。
隨着服務使用者的數量不斷增加,令院舍內的人手緊張。陳文宜強調,過往院舍倚賴護理員及治療人員提供服務,「院舍添置相關器材後,有助優化工作成效;騰空出來的人手,因應工作需要再調節及分配人手,讓護理員能集中為長者及復康人士提供照顧及其他服務。」她續稱,基金涵蓋培訓及器材保養兩部分,「我建議院舍聽取了解使用者需要的前綫護理員的意見,並與他們一同選購器材,並為他們提供針對性應用培訓。」
增到訪中心次數 集中跟進個案
為不同程度的弱智人士及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康復服務的香港心理衞生會順天中心,為配合基金的要求,現時安排四十歲以上的老齡化學員率先使用相關科技。中心現時有兩種科技,包括互動投影系統及超低醫療牀,未來仍會添置體感單車。
該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陳建婷表示,互動投影系統屬機能及感知的多元訓練,內置八百多個遊戲,「透過拍打、腳踏、輕觸、手撥等動作,轉變投射的影像,可協助學員伸展及活動四肢,亦能引發學員的思維及改善認知能力。」中心亦有使用超低醫療牀,其一級物理治療師李兆熙指,這種儀器可協助護理員的日常照顧及減少學員受傷機會。「不少學員因不良於行較容易跌倒,或因認知而出現的行為問題如攀牀欄,透過科技輔助可減省護理員因扶抱而產生的勞損、受傷及體能需要。」
該中心會為護理員因應科技的運用,提供更多專業培訓。陳建婷稱,「由於投影系統處於試驗階段,提供學員使用前,我會先向護理員講解如何操作器材,亦會預先設定學員使用的遊戲內容,按學員的表現進行評估及分析,並調整使用情況。」李兆熙亦表認同,現時有兩名護理員接受專業治療訓練,「治療師會為護理員定時更新不同型號儀器的使用方法,讓他們熟習如何調整醫療牀的高低及其他角度、從牀上進行轉移、扶抱等動作,以配合治療效果。」
李兆熙續指,中心亦有參與社署的延展照顧計畫,「治療師可增加每周到訪中心的次數,以便為學員進行治療及集中跟進個案。」他留意到,不少護理員對運用新科技感到害怕,故中心會定期透過分享小組,讓前綫人員表達使用器材的困難及經驗。陳建婷則指,科技可協助治療效果更準確到位,讓學員更願意投入在訓練中。惟人口老化問題令醫護及社福界整體人手需求增加,「個人認為,業界可增加相關服務職位如物理或職業治療助理,並加強職前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多服務工作的相關技巧及知識,以便了解工作的實際內容。」
聘體育系畢業生 提高訓練效能
獲基金資助購入科技器材的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其副行政總監甘淑嫻表示,早於2012至2013年,該會已添置平板電腦並下載各類復康遊戲,為長者提供體感訓練。現時該會轄下的院舍、地區及日間中心等服務單位,因應三大範疇添置相關器材,包括協助康復訓練的互動腳踏單車、預防長者及服務使用者吞嚥困難的糊餐機、拍痰背心等,以及減省因扶抱導致護理員及長者受傷的扶抱機及沖涼椅等。
該會轄下的服務單位對器材運用均有清晰指引,如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膳食的糊餐機,每餐的配料選材、分量及使用餐具都有相關使用細則,護理員必須跟隨工序使用。她續指,服務單位運用科技減省護理員因工作衍生的勞損,並爭取更多時間為長者提供貼身的照顧,同時亦可透過科技增加復康訓練的趣味性,提高訓練效能。
甘淑嫻坦言,現時該會轄下服務單位合共逾一千名護理員,有三分之二在院舍工作。為配合科技提高復康訓練效能,該會聘用二十一名體育系畢業生,分布在該會轄下的各個服務單位,每個服務單位約有一至兩名;亦以兼職形式聘用退休人士及中年婦女,每個服務單位約有兩至三名,協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提供智能訓練。她指,基金現時已進行了兩輪申請,為各個合資格的院舍提供列出器材及其功能清單,「院舍的治療師及前綫護理員可按照服務使用者的需要,申請資助添置相關器材。」
初創研發機械手 助中風復康治療
本港每年有逾二萬宗中風個案,平均導致約三千人死亡,成為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獲得香港扶貧委員會轄下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資助的初創企業「Zunosaki」研發了新型復康機械手(HandyRehab),協助多所醫院、日間護理中心、老人院的中風患者進行手部復康訓練。該公司聯合創辦人兼運營總監張晧程(Alvin)表示,病人中風後的三至六個月是復康訓練的黃金時期,只要在這段時間有適當訓練,便可加快其康復進展。但礙於本港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的人手一直供不應求,有許多患者只能夠接受短短一至兩個月的治療期,影響病人的治療成效。
Alvin表示,研發透過肌電圖(EMG)的感應器,檢測中風患者手部肌電信號,以便設計適當的手部復康訓練,並強化大腦對手部的控制能力,「HandyRehab可以訓練患者做出拿起杯、衣夾、電話等簡單的日常動作。」他續指,在設計產品前曾向長者詢問意見,「有長者反映市面的復康工具設計欠人性化,給人很『冰冷』的感覺。」
Alvin稱,對比坊間其他同類產品,由於不是無綫操作,治療師為患者進行復康訓練時,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活動,「HandyRehab採用無綫設計,方便治療師可為不良於行的患者在牀上進行訓練,甚至可供患者在家自行訓練;而且重量只有三百五十克,十分輕巧。」在院舍安排長者使用產品前,該公司會派員到院舍指導及詳細向物理治療師或助理講解使用方法。他透露,目前HandyRehab已在港售出數十部,未來計畫會發展至內地及東南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