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Story > 為免放生變送死 增殖放流 維護生態
為免放生變送死 增殖放流 維護生態

為管制把淡水物種放生入海、「這邊放、那邊捉」等任意放生的行為,政府擬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並計畫推廣科學的增殖放流行動,在海洋及河流放流成魚、種苗等,以增加漁業資源、改善環境之餘,亦能進一步減少傳統的放生行為。多位海洋專家列舉香港適合進行增殖放流的水域及物種,有學者指出,增殖放流必須具持續性,因魚苗存活率低,大量放流才有顯著效果;另有專家強調,即使水域及物種等「硬件」萬事俱備,港府需要積極考慮加強公眾教育,以達致維護生態的目標。

 

市民到魚市場買海鮮放生的情況屢見不鮮,社交平台也有不少「護生」群組,定期組團租船出海進行放生活動。然而,從群組發放的相片清晰可見,被放生的物種包羅萬有,除了常見的青斑、龍躉和鱲魚,亦有三點蟹、八爪魚和海星,更有沙巴龍躉。此外,有網民分享,早前在佛誕後出海,在維港釣出至少十條沙巴龍躉,部分更長達超過四十厘米,懷疑與宗教放生活動有關。

 

港沒有特定的「放生物種」

研究海洋生態的「應用格物研究社」總監張瑪珊博士分享,香港放生的物種五花八門,除了放生雀鳥,也有人在碼頭放生蜆、巴西龜等,當中不乏把淡水魚放生至鹹水水域,「本意是『積功德』,但放入外來物種或會影響自然生態。」她強調,由雌性老虎斑和雄性花尾龍躉所人工繁殖而成的沙巴龍躉,有繁殖能力,或會影響香港龍躉的生態。香港魚類學會理事黎諾維亦指,香港沒有特定的「放生物種」,「在街市見到的養殖活魚,甚或在金魚街較便宜的淡水觀賞魚,『就手買到』和『棄養』的全都是被放生的對象。」他舉例,有市民在水塘放生俗稱「金筆」、可長達一米的肉食性小盾鱧,惟該類強勢的入侵種被投放到封閉水體,有機會短時間內取代該位置的原生生物。

 

今年5月,環境及生態局回應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政府擬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明確指出放走或遺棄動物因而對該動物造成不必要痛苦,例如將淡水魚類或龜放生到不適合生活的海中,是殘酷行為,即屬犯罪;同時,政府計畫試驗推廣科學的增殖放流行動,以減少傳統放生行為。翻查資料,2020年至2022年間,漁護署接獲有關放生的投訴僅十四宗,當中沒有人因放生動物干犯殘酷對待動物罪行而被捕。

 

增殖放流未有恒常化

早於2019年,漁農自然護理署曾進行「增殖放流」活動,據署方網站所指,當年行動投放的幼魚包括約共一點二萬條紅斑(赤點石斑)及四千條石蚌(星點笛鯛),牠們均為具商業價值的本地物種,種群數目在過去數十年間有所減少。不過,相關活動未有恒常化,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談到,因魚苗死亡率高,增殖放流實際需要持續放流,若只放流數百、數千條,成效不彰,「內地是每年放流,每次都放好大量。」

 

張瑪珊續指,增殖放流背後牽涉大量研究工作,如適合增殖放流的物種和水域,更要了解香港的海洋生態、被過度捕獲的物種、漁業消耗,也要注意水流和水溫等。黎諾維補充,從學術角度出發,增殖放流可分為「回收型」和「復育型」等不同目的,前者的魚苗長大後容許漁民捕獲食用,後者的魚苗則希望可生育下一代擴大族群,目標更長遠,需時亦更長,追蹤工作也要更持續。

 

專家倡可投放雙殼類

據了解,香港水域可以簡單分為「東水」及「西水」,前者包括作為「放生熱點」的西貢和塔門,後者則涵蓋大嶼山一帶。黎諾維解釋,兩個水域的鹽濃度有異,故適合放生的物種也有不同,「放生時要充分了解地點和物種的特性。」他亦指,不應放流單一物種,也要投放該物種的食糧,「外國有例子,投放不同食物鏈階位的魚類,確保棲地原有的生物不會被二級或三級消費者所吃光,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漁護署投放的紅斑和石蚌外,張瑪珊指,香港要選擇本地品種,也可參考物種相近的大亞灣海域的增殖放流活動,當中有投放青斑、龍躉、鱲魚。此外,亞洲地區如台灣、南韓、日本也有進行增殖放流,她舉例日本會投放鮑魚等具有經濟價值的品種,回望香港人熱愛挖蜆,她亦建議投放雙殼類。

 

梁美儀說,要注意放流魚類的習性,是肉食、雜食還是素食,前者具獵食性,有機會令本地魚群減少,雜食魚如黃鱲䱽等對生態的影響較少。他亦提到,可以用天然方法如蠔礁改善生物多樣性,吸引更多魚類到附近生活。

 

三位專家異口同聲強調,公眾教育為最重要的一環。黎諾維指,有人在海水水域放生陸龜,該龜隻游回岸邊,卻被形容為「知恩圖報」,「無知只會令生物受害。」梁美儀則提到,有必要限制漁獲大小,「規定釣到幼魚應放生,讓更多幼魚可以存活成長。」

 

張瑪珊指,十多年前已開始推廣「環保放生」,大眾沒太大反應,若然香港要踏出第一步,應該先作有效溝通,至少不要「亂買放生」,「要懂得選擇適合生態的物種。」她舉例,台灣的宗教團體會與政府合作,願意將放生經費用作增殖放流,並配合專家選擇較適合的物種,「不是放生不好,而是方式可以更好,由宗教轉換成科學,宗教團體也可以是活動搞手,達成多方面受益局面。」

 

辦「放生團」成本不菲

社交平台不乏團體以提供海鮮買賣、租船出海等一條龍放生服務作招徠,有魚檔負責人估算,辦「放生團」的成本不菲。

 

記者瀏覽其中一個「護生」團體的社交平台專頁,該團體平均每月舉辦兩次出海放生活動,以近期三次活動的相片可見,被放生的物種包括海星、八爪魚和龍躉等,十分多元。從相片數目推算,每次活動估計有逾五十人參與,信眾列隊在船邊等候,逐一把物種放在滑梯上送回海洋。

 

根據帖文列明,每次活動收取的善款,普遍約逾八千元。有魚檔負責人指,香港正值休漁期,所有漁船都不能夠出海,影響市場價格,「飼養魚沒有影響,如果海捉則貴10%至20%左右。」以她目測,一次放生活動至少需要二十斤以上的八爪魚,以及十至二十斤的三點蟹,「一斤八爪魚普遍售六十元至九十元,如果有二十斤便要一千六百元,三點蟹總共也需要二千元左右。」

Posted on 04 Jul 2023.

Tag cloud:

放生 增殖放流
政府擬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不適當放生或屬殘酷行為及犯法,計畫試驗推廣科學增殖放流行動。
政府擬修訂《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不適當放生或屬殘酷行為及犯法,計畫試驗推廣科學增殖放流行動。
有網民分享,早前在佛誕後出海,在維港釣出至少十條沙巴龍躉,部分更長達超過四十厘米,懷疑與宗教放生活動有關。
有網民分享,早前在佛誕後出海,在維港釣出至少十條沙巴龍躉,部分更長達超過四十厘米,懷疑與宗教放生活動有關。
社交平台有不少「護生」群組,定期組團租船出海進行放生活動。
社交平台有不少「護生」群組,定期組團租船出海進行放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