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over Story > 走訪社區角落 城市漫遊新趨勢 推動本土文化旅遊 導賞員大募集
走訪社區角落 城市漫遊新趨勢 推動本土文化旅遊 導賞員大募集

社區記載着城市變化的痕迹、歷史及時代的變遷。近年文化旅遊備受重視,舉辦相關的文化旅遊導賞團愈見增加,有組織每年舉辦約七十團文化導賞活動,帶動了導賞員的需求。為讓更多本地及外國旅客,感受本港獨有的文化氣息,有機構舉辦深度文化遊,帶領旅客走訪香港每吋土地;亦有旅遊社企帶旅客在香港「尋珍探秘」。今期《JobMarket》專訪數間舉辦文化導賞旅遊團的機構,探討文化旅遊於本港的發展;並訪問開辦導賞課程的院校,了解導賞員的工作前景。

 

 

度身設計主題 秋冬旺季開四十團

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但近年不少旅客盼能真正感受在地文化,尋找具本土特色的旅遊路綫。故此,旅發局擬拓展本港特色旅遊,帶動旅客到不同地區體驗香港地道文化。活現香港(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陳智遠指,其公司主打文化深度遊,「業務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提供深度旅行團予希望體驗本土文化的遊客;其二是為本港公司、機構、學校等度身設計具主題性的旅行團。」他指一般在旺季如秋冬季節,可以開辦三十至四十團,「一般旅客的導賞團,每團人數只有六至八人;而提供給本地機構或學校的,每團人數約二十人。」

 

 

陳智遠表示,其公司現有六名全職及二十名自由工作者導賞員,皆持有旅遊業議會發出的導遊證。「公司會為每位導賞員進行內部培訓,提升他們的導賞技巧,如教導講故事的能力、臨場應變及服務旅客的技巧等。」該公司一直都有進行招聘,他期望能吸納更多導賞員,「他們最好對香港有一定認識,且為人外向、說話清晰,能操流利的兩文三語。」

 

 

陳智遠認為文化深度遊旅行社於本港存有發展空間,但他坦言這不是一門輕鬆的生意,「開拓新路綫後,最少要經過三至六個月,因應團員反應作出調整。深度文化遊不是傳統『鴨仔團』,着重質量及細節,故每團人數不能太多、收費也不能太貴,否則會影響旅客體驗。」該公司成功申請旅發局的「新旅遊產品發展資助計畫」,獲市場推廣及經費資助。

 

 

資深人才「可遇不可求」

持有旅遊社牌照的社會企業「好好過生活導賞」,其顧問Ling表示,「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機構必須為持牌旅行社,並由持牌導遊營運,才能為外國旅客舉辦導賞團。」現時該機構共有十名自由工作的資深文化導賞員,惟她歎道,具經驗及才能的導賞員「可遇不可求」,「他們須擁有旅遊業議會發出的導遊牌照,且語文能力高才能勝任。」

 

 

Ling坦言,現時文化旅遊競爭激烈,「以本地文化導賞團為例,政府會資助非牟利機構舉辦免費導賞團,故舉辦活動的機構及組織愈益增加。」為確保導賞團的質素,她強調其機構會為導賞員提供內部培訓,如地區文化歷史背景資料、與他們實地走訪導賞路綫,讓不太熟悉某區的導賞員掌握基礎資訊。「最重要是傳遞屬於我們機構的風格,以有趣、悠閒及愉快的方式帶團,讓參與者認識香港的本土文化。」

 

 

該機構主要選取都市變化威脅較大的地區,如土瓜灣、筲箕灣、薄扶林等作特定導賞路綫;也會按城市情況作調整,如因九龍城宋王臺附近的路面破爛,故旅程中會改道而行。另外,該機構也接受私人導賞,如早前協助一名德國男士完成攝影功課,Ling為他籌劃行程,如探訪老人、天台等特色地點。

 

 

Ling表示,即使舉辦收費導賞團的成本較高,其機構都堅持為每位參與者購買保險,「我們緊張參與者的感受,期望他們能在活動中有所得着。」另外,該機構也會為港人提供優惠價及「街坊日」,以鼓勵更多香港人參與及回饋他們的支持。

 

 

遊走古迹 認識地區歷史

香港有不少組織舉辦導賞團,帶市民遊走歷史古迹,發掘香港另外一面。「程尋香港」於2014年12月成立,創辦人之一的George表示組織成員本是中學同學,均認為香港應更關注古迹及文化風俗,於是萌生創立組織的念頭。該組織有四名成員,George與另一名成員均為導賞員,前者鍾情傳統歷史文化,後者熟悉現代新式建築,其餘兩位成員負責推廣及聯絡工作。

 

 

George指現時組織平均每月舉辦兩個公眾導賞團,帶領公眾認識地區歷史古迹,亦有舉辦跟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如最近舉辦「盂蘭盛會與地區的關係」導賞團。他表示,每次導賞團收費約八十元,人數控制在三十人內,以有效照顧每位參加者。「組織不是以商業模式運作,我們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社區。」

 

 

他坦言,近期多了團體如東華三院的邀請,希望組織協助舉辦導賞團,「這樣的合作可開拓及增加組織的收入來源。」他又提到,近年愈來愈多文化導賞組織成立,坦言不會與他們形成惡性競爭,「每個組織各有定位及專長,我們也希望與他們合作。」

 

 

CACHe開辦課程培訓導賞員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CACHe)執行總監劉國偉則表示,文化旅遊近年發展更蓬勃,「相比十年前,有更多機構組織舉辦文化導賞團及社區活動,亦招徠了不少參與者。」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每年舉辦約六十至七十團、每周多於一次本土文化導賞團,包括與學校合作及開放公眾參與。

 

 

他表示,導賞員在活動前,會先籌備口述資料及實地考察,以便向參與者提供相關資訊。「每兩至三年會更新導賞團路綫,確保參與者能掌握該區的文化價值。」該中心舉辦的導賞地點涵蓋港九新界,如中西區、灣仔、北角、深水埗、油尖區等,帶領參與者走訪各區街道、廟宇、古迹建築以及小店,並向公眾表達傳承本土歷史的意義。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每年均開辦文化歷史導賞員訓練課程,參與學員包括退休人士或青老人、現職導遊及學生等。劉國偉指,今年「大角咀社區導賞訓練計畫2019-2020」約有三十名學員報讀。「課程導師會向學員講解區內獨有文化特色,亦會進行導賞技巧訓練及教授應變措施等。」學員須進行兩次帶領公眾導賞團的實地考察,通過筆試考核及導賞評估,並參與一次展板口述歷史工作坊,達到規定出席率,便可獲頒課程證書。

 

 

劉國偉稱,現於該中心活躍服務的導賞員約二、三十名。「根據他們對社區的熟悉程度,安排及規劃導賞服務。」他指出,每次導賞團約個半小時至兩小時,導賞員的薪酬約五百元至一千五百元不等。惟他強調,本港仍未能提供固定數量的導賞團,故現階段導賞員難以全職或兼職形式工作。他表示,現時不同的社區機構開辦文化導賞課程,可為導賞員擴大服務市場,增加工作機會。

 

 

服務私人機構時薪達三千

社會對教育導賞員的需求愈見增加,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開辦了「歷史文化及古迹教育導賞課程」,讓學員深入認識香港歷史文化及古迹教育,並了解導賞員的工作,裝備他們從事相關行業。其教育組課程主任兼「歷史文化及古迹教育導賞」課程統籌謝惠芝表示,世衞於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時發出旅遊警告,曾令香港外遊的次數大減;當本港學校亦開始推行通識教育,涉及香港歷史及認識社區等課題,使本地旅遊及導賞團的風氣逐漸興起。「導賞團主要是傳遞文化歷史及環境保育等教育功能,與一般旅行團不同。」

 

 

她指,該課程共有八堂,內容涉獵中西式建築導賞、各區文化歷史及保育、博物館教育導賞、生態古迹教育導賞、地質環境教育導賞,以及闡明導賞員的工作。學員對某知識範疇有興趣,可進一步修讀導賞員訓練課程系列,包括《中式建築.吉祥圖案》、《西式建築.教堂解碼》等,「完成課堂將獲發HKU SPACE修讀證明書。」

 

 

她表示,導賞員具備領隊、導遊、教師和親善大使的職責,並肩負傳遞文化、歷史、建築與環境保育等使命。「他們要具備靈活和變通的特質,因應對象而調節時間、內容和行程,以及注意儀態舉止,一言一行均須呈現專業形象。」現時導賞員大多屬義務性質,一般政府團體或公型機構工作可提供每小時約二百元津貼,非牟利組織可發放每小時津貼約五十元起;而本地私人機構或內地機構聘請本港導賞員,酬勞可達每小時五百元至三千元不等。

 

 

盼城市規劃存特色 監察服務質素

近年文化旅遊漸見蓬勃,現時亦有不少組織籌劃本地文化導賞團,惟政府進行城市規劃時,難免與原本推廣文化旅遊的理念存有差距。不僅如此,有深度遊旅行社指出,導賞員的質素參差,盼政府能監察及規管。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劉國偉不諱言,隨着大商戶進駐林立,對文化導賞團亦有影響,「有些具歷史價值的招牌、小店及景觀已不復在,導賞員『講故仔』時,難以具體實例佐證。」他期望政府能在城市規劃上,保存本港的歷史建築等文化特色。

 

 

導賞員一般以義務性質提供服務,好好過生活導賞Ling表示有些辦團機構忽略了導賞員的質素。「據我了解,有些導賞員並沒有受過訓練,只是『依書直說』,這樣無法帶給參與者最好的體驗。」她期望,組織舉辦導賞團時,反思文化旅遊傳承本土文化的意義,以免出現「重量不重質」的情況,亦冀政府能監察導賞員的質素。

Posted on 06 Sep 2019.
導賞員具備領隊、導遊、教師和親善大使的職責,並肩負傳遞文化、歷史、建築與環境保育等使命。
導賞員具備領隊、導遊、教師和親善大使的職責,並肩負傳遞文化、歷史、建築與環境保育等使命。
好好過生活導賞主要選取都市變化威脅較大的地區,圖為機構帶領參考者參觀一間超過半個世紀的私人中醫診所。
好好過生活導賞主要選取都市變化威脅較大的地區,圖為機構帶領參考者參觀一間超過半個世紀的私人中醫診所。
「程尋香港」現時平均每月舉辦兩個公眾導賞團,帶領公眾認識地區歷史古迹,亦有舉辦跟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
「程尋香港」現時平均每月舉辦兩個公眾導賞團,帶領公眾認識地區歷史古迹,亦有舉辦跟傳統節慶有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