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職趣事

恆指歷史性大跌3021點 盤點歷年股災對就業市場有咩影響
08 Apr 2025

 

琴日恆生指數單日重挫3021點,創下歷來最大跌幅,令整個香港市場一片譁然。除咗資金蒸發、股民損失慘重之外,普羅大眾更加關心股災背後會唔會引發新一波裁員潮,對打工仔生計構成威脅。事實上,歷次股災都唔止係金融數字嘅遊戲,更係牽動就業市場、市民飯碗嘅深層問題。

 

 

當我哋回顧過去幾場對香港影響深遠的大型金融風暴,每一次股市暴跌背後,都唔止係資本市場嘅波動,更係社會層面、尤其係就業市場嘅重大打擊。股災唔單止令企業市值縮水,更多時候會令公司削減成本、裁員止血,打工仔自然首當其衝。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當年因泰國貨幣危機爆發,引發資金大舉撤離亞洲市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無可避免被波及。恆指從高位急挫,大量企業資金鏈緊張,特別係房地產同金融行業,樓市泡沫爆破,銀行收緊貸款,建築同地產公司紛紛裁員。失業率喺1998年第4季一度升至5.7%,創當時20年來新高。中產收入受壓,基層勞工更難逃波及。

 

去到2003SARS疫情,香港經濟本身已經疲弱,加上突如其來嘅公共衛生危機,成個城市幾乎停頓。股市氣氛悲觀,旅遊同消費大幅下滑,令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首當其衝。不少酒店要暫停營運,餐廳縮短營業時間甚至結業,勞工市場即時出現大量裁員潮。根據當時統計,失業率喺2003年第二季升至8.6%,為香港歷史最高紀錄之一,接近10人中就有1人無工開。

 

再睇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國際投行雷曼兄弟倒閉引爆,波及全球金融體系。香港金融業首當其衝,投資銀行、基金公司、證券行等大幅縮減人手,招聘幾乎全面凍結。即使係表面看似抗跌的行業,例如資訊科技或媒體,亦因企業削減廣告預算或IT支出而受到牽連。雖然失業率喺2008年底「只係」升至3.8%,但對於中高收入的白領階層來講,結構性裁員與收入下調嘅壓力尤其明顯,令市民對經濟前景更加悲觀。

 

從呢幾場金融危機中可以見到,每次股災影響最大嘅往往係打工仔同基層家庭。無論係金融業高層定係服務業前線員工,亦無法置身事外。

 

 

而呢次恆指暴跌加上全球關稅戰,雖然未完全影響到實體經濟層面,但業界憂慮氣氛已逐步升溫。同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嘅零售、飲食、地產業可能因關稅、消費意欲下降等原因而出現收縮情況,對就業市場構成連鎖效應。尤其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一旦現金流緊張,第一時間往往從人手開刀,務求「縮皮保命」。

 

面對經濟不景氣,打工仔要自保,首要係調整心態,同時積極裝備自己,唔好等到危機殺到埋身先嚟應對。首要策略就係「未雨綢繆」,唔單止要準備應付突如其來嘅經濟震盪,更要為將來爭取更多選擇權與主動權。

 

首先,提升個人技能至關重要!喺經濟放緩時期,企業會優先保留有能力處理多種工作、識得靈活應變嘅員工。因此,無論係學習語言、數據分析,甚至人工智能基礎知識,都有助提升你嘅競爭力。

 

其次,擴闊就業領域同樣重要。傳統穩定行業未必永遠有保障,反而係新興產業例如綠色產業,喺市場波動中依然有增長空間。即使未即刻轉行,都可以透過了解行業趨勢、累積相關知識,為轉型做好鋪排。與其死守一條跑道,不如開闢多條出路,增加抗壓能力。

 

除咗技能同就業方向,理財方面亦要特別謹慎。過去消費習慣可能較為輕鬆,依賴信用卡或過度借貸,一旦收入受影響,就會陷入財務危機。而家應該開始檢視收支狀況,削減非必要開支,例如減少高頻消費、縮減娛樂預算、選擇較實惠嘅購物選項。每月都應預留一筆儲蓄作為應急基金,至少儲起三至六個月生活費,應付突如其來嘅失業或醫療支出。

 



好工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