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容易分心,會標籤自己是ADHD,即專注力不足。不論你是真的ADHD,或是自嘲說笑,標籤自己都並非好事,只會變成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不是ADHD都變成ADHD。
我在輔導室見過不少真正患上ADHD的人,他們的而且確難以集中,但是全部都會跟我說,他們其實可以很專心做一件事。甚麼事?就是自己「喜歡的事」和「有興趣的事」。
問題有兩面:首先,他們常常被別人或被自己標籤專注力弱,既然弱,不如讓自己弱下去,自暴自棄。另外,就是他們難以找出「喜歡的事」、「有興趣的事」,覺得生活總是很「厭世」,很沉悶,厭這個,厭那個。
不錯,世事難以時時都充滿很大趣味性。不過,我覺得人對事物沒興趣,往往因為幾個原因。第一是沒成就感。成就感經驗對引發興趣很重要。其次是新鮮感,我們對舊有事物,往往少去找出新點子,因為觀察力不足,想像力不足。
而自我標籤的最大壞處是,影響自我形象,影響情緒。換言之,專注力並非單單是一種能力,更像一種情緒。專注力跟「喜怒哀樂」根本上彼此是「朋友」。因着你有負面情緒,會認定自己的專注力已消耗殆盡,自然容易半途而廢,即使還可以堅持一點點時間,但仍提早給自己一個藉口去放棄。 所以,不要給自己貼上缺乏專注力弱的標籤:「我就是這樣!」在面對分心時要更寬容地體諒自己,不一定是你的錯,或是「我不夠好」。反而,注視自己的負面情緒。改變,從調整情緒開始。
撰文:伍詠光
心理、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前突破輔導中心總監。著有《無朋友,似乎也很好?》、《攰了,躺躺吧》、《愛,要勇敢》、《勇敢做自己》、《現實,我受夠了》以及《嘴巴失控了》、《邊個想返工》(合著)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
Tag clou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