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一位美國女醫生在航班上見義勇為,救治了一名身體不適的年長乘客外,更無私地與丈夫一起讓出商務客位。然而,無私協助和讓座行為解決了航班的危機,卻換來航空公司拒絕了退還機票差額的請求。今期,我們繼續就這次爭議在最後如何解決,並從調解的專業角度探討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女醫生的善行和航空公司的拒絕回覆,在網上和媒體有大量的討論,更在TikTok上成為熱話。由於引起廣泛關注,迫使美國航空作出回應,向他們提供飛行里數,但補償未達女醫生的預期。航空公司再稱,由於機票是透過英國航空預訂,因此無法直接退款,事件繼續在各媒體熱談。最後,在持續的公眾壓力下,英國航空公司介入,並同意退還座位費用差額。
事件雖然看似解決了,但餘波未了。首先,女醫生對航空公司的拒絕仍然無法釋懷,雖然不會促使女醫生改變她樂善好施的習慣,但也使她對社會的普遍冷漠態度、航空公司的唯利是圖的經營方式有較大的負面感覺。另一方面,大眾對航空公司的惡劣處理方式十分不滿,也促使航空公司的品牌和商譽降至冰點。
從調解的專業角度,可以有很多的處理方式,但卻選擇了最差的處理方法——放棄了推廣公司品牌的機會,更製造了導致最大損失的方法。首先,從危機處理方向,美國女醫生的協助解決了航空公司原先面對的巨大損失,包括改航飛往加拿大的費用和時間成本、機組人員的成本和給予所有乘客的補償,可能是涉及超過十萬美元。更嚴重的是,目前的處理方式所造成的長遠商譽損失,更可能達致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美元。相對給予女醫生數千美元的退款,簡直完全沒有比較性。
如果是進一步運用調解的合作共贏思維方式,航空公司更可以透過女醫生嘉許及獎賞大推廣航空公司,大大增強乘客對航空公司的信賴,也提升公司品牌和商譽的價值,回報必然非常巨大,達至真正的化危為機。
撰文:羅偉雄博士(Dr. Francis Law)
資深國際商業顧問及糾紛解決專家,擁有近三十年公共行政、人事、衝突及國際貿易管理的經驗,為香港和解中心會長、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聯合主席、粵港澳商事調解聯盟副主席、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有限公司理事、澳門科技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客席高級講師、前海法院專家陪審員、首席調解培訓師、首席評審、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及仲裁員。